美文网首页
对“未能100%按计划执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对“未能100%按计划执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作者: rundongxiao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2:15 被阅读21次

    1,问题背景

    一直以来,无数次的,在遇到问题或突然觉醒时,意识到需要认真解决问题或实现理想,然后制定了充满希望的计划。刚开始会在兴头下强力执行一段时间,但之后逐渐打各种折扣,最后不了了之。在下次遇到问题或觉醒时,再次信誓旦旦地制定计划,再次不了了之。如此循环往复。

    要想获得成长、实现目标,就要跳出这种原地打转的怪圈。要制定出积极进取的计划,并100%的执行。

    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进行过无数次,可能中间有改善,但最终无一例外的都未能真正、彻底地解决。现在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仍然像之前一样,把所有问题的原因都归结为执行力一类的因素,设计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是积蓄更强的所谓斗志、决心和执行力一类的东西,可以预期将一如既往的失败。以某种方案解决问题,如果尝试多次而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则基本可以判断并未找到可执行的真正原因。可执行的原因,指的是能启发出解决方案的原因。因而这一次要潜下心来,认真观察和分析问题,并关注各项因素、综合考虑。

    2,分析问题

    为了便于观察和分析问题,需要先把问题具体化,关注产生的具体场景。本次以近期的“周末未能按计划把主要时间放到正事上”为例。问题的具体原因有:

    • 冥想
    • 晚上睡眠时间超出预期
    • 白天身体疲惫需要休息
    • 沉溺于浏览网络信息,包括微博、知乎等
    • 沉溺于看书
    • 计划的短时间暂停正事失控为长时间的
    • 临时增加了一些事项,包括看阅读室、游泳、唱歌、吃耗时很多的饭

    其中,冥想、晚上睡眠时间超出预期、白天身体疲惫需要休息,基本属于正确的事情,问题在于设计计划时考虑不全面,解决方案也比较简单,即设计时考虑更多因素并持续迭代。以下主要讨论剩下的其他问题。讨论时的大体思路是,先细致观察、体会当时的思考过程及其深层次原因,然后综合各项因素给出解决方案。

    2.1 临时增加了一些事项

    在当时的思考过程中,是在主观上刻意降低原计划事项的重要和优先程度,甚至下意识地不考虑,并提高临时所加事项的积极意义。即,本身带有主观的倾向,并没有公平、客观地考虑各项因素,因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有失偏颇的。而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两项:

    • “趋利避害”的天性,这里的“利”指的是舒适的感官刺激,具体到本项事物就是轻松、排解孤独感、营造群居的感觉等,而“害”则与之相对
    • 有时候会认为享受也是目标之一,而在想要享受的时刻马上享受,会让效果达到最好

    关于第1点,直接的应对方案是在当时也要客观、公平地考虑各项因素,尤其是计划时所考虑的因素。但可能还会存在风险-当时的主观倾向难以扭转或时间不够宽裕。更稳妥的方案是,有临时的想法后,只要不是必须马上执行的,都仍然按原计划执行,并把临时想法记录下来,在下次统一计划时集中处理。从记录到处理之间的时间,会使临时的想法冷静下来,有助于客观看待各项因素。

    关于第2点,应对方案是要明确对待享乐的态度。这里的享乐,不包括休息、解压等为实现目标而做的活动,是无任何目标的纯粹意义上的享乐。享乐不需要也不应该完全杜绝。需要做的是综合目标、当前处境等因素设定一个最合适的状态,主要是时间分配的多少,以避免无节制的随意休息。具体的思考过程为:

    • 一方面,以对当前状况的粗略评估,时间还没有紧迫到要完全杜绝的程度
    • 另一方面,享乐还可以带来许多收获,包括
      • 抚慰底层的感受,附加影响是底层感受舒适后也有助于把事情做好
      • 赋予了探索未知世界、获得意外收获的可能性
      • 保持和世俗生活的联系,有助于了解世界,尤其是正事之外的世界
        当然,后者所提及的因素相对于正事来说,重要程度较低,尤其是在当前亟需突破的阶段。最终参考王兴的时间安排,以及高中阶段的时间安排,暂定为每周分配3个小时。

    2.2 沉溺于浏览微博

    近期近距离观察了一次沉溺于浏览微博的过程。
    做了一些正事之后,焦虑感得到缓解、自满的心理滋生、疲劳的感觉变得明显,产生了“已经做了这么多工作,稍微休息一下也没有关系”的想法,然后就随手拿起手机打开微博,准备随便看看。浏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通常是经济、社会、心理、高管访谈等,自然地就认真看了起来,同时也暂时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在过了20分钟后,才意识到花费时间偏长了。此时,部分情况下会停止浏览回归正事,也有部分情况下,

    • 会感觉信息比较有价值,虽然当下没有直接的作用,但能开拓视野等,长远看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 浏览时比较轻松、有趣,感觉上也会更愿意继续看,并有意无意地回避理性思考

    因而会继续浏览,持续30分钟、1个小时甚至更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促使继续浏览时的两个因素,而这两个因素的底层心理是:

    • 之前有过一次对过往重大决定、转变或成长的粗略审视,发现正事之外的信息非常重要,几乎是决定性的,因而当时做了一个粗略的决定,要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而当时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微博、知乎等网络信息,决定自然就包含了要重视并多刷微博。
    • 之前在解决睡眠问题、吸烟问题等时,有了一个粗略的判断,凭自发的感觉(或者说直觉)所输出的决策,在有些情况下是更科学或更高效的。而感觉所输出的决策-刷微博,可能也有其合理之处。因而在对这类决策有定论之前,还是要尊重。

    但上层、外在的感受是,刷微博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甚至一度达到每天2小时以上。虽然现在严格管控,情况稍好一些,平均0.5-1小时,但仍然极度容易失控,实际上这种情况已发生太多次。之前有一些零碎的思考,但还没有形成确定的结论

    • 微博、知乎的信息价值较低且耗时较长,看书或主动搜索信息的方式可能会更好
    • 凭感觉输出决策的方式,也有很多问题

    改动这两项心理,需要确定的结论,因而接下来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

    a) 微博的信息是不是真正有价值?能否去掉或用读书、主动搜索等代替?

    微博等信息的情况是

    • 含金量很低、知识不够系统和严谨、随机性高
    • 但在拓宽视野、获得入门阶段的基础认知和兴趣、时效性上有一些优势,还有极少数文章启发意义极大

    而如果把同样的时间用来看书,收益应该会远大于刷微博。含金量、系统、严谨、确定性、深入、水准方面毫无疑问将遥遥领先,另外还有很多微博看不到的信息。

    视野方面,在近一年重度看微博的时间段之前,确实刷微博会更高效一些,因为当时还没有建立基础的信息框架,不知道要看什么。但现在感觉,一方面微博所提供的视野信息已经基本了解,包括经济、社会、心理、历史、地理、政府、高管等,另一方面看书时顺藤摸瓜、查找相关书、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也能够获得较宽广的视野,且当前阶段可能这种方式也会更适合。

    还可以加强对优质信息的筛选。把时间向优质内容上聚集,减少在劣质内容上的时间分配,比如根据事后的审视取关一部分账户、少看娱乐信息等。

    为了弥补可能产生的错失有价值信息的损失,还可以主动建立搜索信息的体系,如建立中国互联网公司高管表、投资人表,并逐项搜罗各个人的访谈,包括之前的访谈,以及建立全国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建立各项产品的跟踪体系(直接观察各种交互、规则、功能的变化,以及新品的出现)。这不仅可以防遗漏,还远比前者系统、深入、全面。但存在的风险是会比较费力,完成度也较低。

    即,微博的信息价值很低,完全可以也应该以读书、建立信息搜集体系等方式来代替。

    b) 凭感觉输出决策的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很多情况下的沉溺于浏览微博,真实原因并不是认为可能会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而是沉溺会排解孤独感、营造群居的幻想,又能轻松获取所谓有价值的信息以获得成长的感觉、缓解焦虑感。也就是说,沉溺本来就是一种以底层快感为追求的行为,真正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那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或者差不多是7分娱乐放松,3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进一步去观察,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因素在底层激素决策体系中的占比,和在实际情况中的占比完全不一致。在底层激素决策体系中,轻松、有趣等感官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也是最合理的方式,但当前环境相对于远古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难以保证其合理性。

    底层激素体系也不是没有任何用处,其价值是

    •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底层激素体系控制,因而了解该体系对了解人有极大的帮助
    • 按底层激素体系的决策做事,效率更高、感受更舒适、心情更愉悦,所以应该在符合总体利益的范围内,兼顾好底层激素体系的决策

    综合各因素,得出的结论是

    • 沉溺于微博、知乎等网络信息的行为,完全可以杜绝,并以读书、建立信息搜索体系来代替
    • 底层激素体系的决策有较高参考价值、又难以确保合理性,因而要重视其输出的决策、并以上层理性思考体系为准去审视其结果

    2.3 计划的短时间暂停失控为长时间的

    近期也近距离观察了一个实例-看《商战》超时。
    周末上午12:00起床、13:00吃完午饭后,本来刚开始对看书还没有很强的底层激素体系的倾向。当时身体正处在消化食物的高峰阶段,底层激素体系不愿意、上层理性体系也认为当时马上做费力的工作对身体也无益,而花少量时间看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综合决定看会儿书。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潜意识里,对时间的模糊预期是不超过30分钟。但在看到20分钟时,消化过程仍处于高峰阶段,并未减少对底层激素体系倾向的影响。而书中内容又激起了好奇心,促使激素体系更倾向于继续看书。同时上层理性思考体系已经自然地回到正常状态-沉寂状态。注意上层理性体系的自然变化规律是,在“唤醒”之后,将逐步变为沉寂状态并保持,只有到下次主动唤醒时才会重新活跃起来。最终在两个体系的角力下,总体决策变为继续看书,导致看书时间失控。

    也就是说,失控的根源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有趣等会促使激素体系变强,而理性体系在无持续刺激时会逐渐变弱,最终使当时的综合决策偏向前者。

    对于这类问题,在整个阶段按既定计划执行的方案仍然是可以有效解决的。其本质是把两者在力量对比最公平、输出决策最偏向理性的时刻所做出的决定,作为之后整个时期的决定,避免了后面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的反水。另一个方案,当场唤醒理性体系,也可以扭转失衡的力量对比状态,但唤醒所需的时间和力量多,因而还是要优先选择唤醒计划的方案。

    3,展望预期效果

    按照历史观的思路,要预先考虑按上述计划实施后的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有

    • 按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自满、骄傲的心理滋生,然后小幅度打破下计划,逐渐失控
    • 觉得完全按计划执行,生活无趣,想寻找刺激的事情做,以及打破计划。
    •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松懈,或被某件事中断后忘记或回避重新拾起。
    • 觉得投入很多但收效较低,未经认真审视就不了了之
      初步的解决方案是
    • 一方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前面已分析的类似,所以可能同样的解决方案也会起到效果,或者问题可能不会发生
    • 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执行力,而执行力的提高,最近发现的有效方法是每日独立思考、看书。

    4,总结

    最后将各部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汇总并提炼、概括,得出结论。

    a) 未能完全按计划执行的原因是
    • 整体决策由底层激素体系和顶层理性思考体系综合输出,但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前者始终存在且很可能会加强,而后者通常会变弱,力量对比逆转后就会使总体决策偏向前者-倾向于满足底层的感官体验,包括轻松、有趣、排解孤独感、缓解焦虑感等,而不是理性的目标,尤其是长远的目标。
    • 对微博等网络信息的价值、以及对底层激素决策体系的价值,没有可靠的判断和解决措施,同时还被拿来当作了盾牌,导致处理相关行为无法强力推行
    • 对享乐所占用的时间范围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决策时没有参考
    • 本身在设计计划时,考虑因素不够全面,导致计划设计不合理
    b)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
    • 设计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持续迭代
    • 建立更完备、合理的信息获取体系,并看书
    • 在执行计划时,除非不立即改变会带来严重后果(所谓效率降低肯定不算),否则不改变计划,产生新的想法后重视并记录下来,放到计划时统一考虑
    • 限定享乐的时间范围,暂定每周3个小时。
    • 建立每日独立思考的习惯

    5,本文存在的问题

    这部分在属性上属于相对独立的内容,是跳出本次总结的内容,对总结本身的描述。

    • 在针对3项场景的讨论中,有些内容重复,但同时也有递进关系,之所以允许部分重复存在,是因为想要记录思考过程、按思考过程叙述,而不是在有条理地描述结构的方向下,重组描述顺序
    • 在对微博价值的讨论中,描述出的推理过程不够严谨,更像是推理结果的叙述而不是推理过程的
    • 对“凭感觉输出决策”的讨论,实际在对失控的讨论中描述的是更进一步的
    • 没有对每日独立思考的细致讨论
      由于时间原因,以及投入产出比的原因,本次讨论到此暂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未能100%按计划执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zb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