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升级认知—打造极致单品

升级认知—打造极致单品

作者: 蓝内的Shirley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21:38 被阅读0次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

    第一:如何选择自己的创业项目

    跟大家聊的第一个话题,也是最近我的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是咱们混沌大学的小伙伴提给我的,说:“凯叔,你看你特别会选创业项目,你做的这件事情,是用户的刚需,而且你的用户的基数,我们是为2-12岁的孩子服务,是两个多亿,你为两个多亿的孩子提供刚需性的服务,这个生意简直太好了,而且你又踩上了内容付费也好、知识付费也好这一拨浪潮,你当时是怎么选的?”。

    你选择的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事业?

    混沌大学的同学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马上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做的到底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事业?注意,这里面没有对错、上下、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际遇,对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情的不同的态度而已。

    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使命,然后一如既往地认为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自己的终身事业。我只能说,更多的创业者没有那么幸运,他做自己想做的这件事之前,并没有爱上这件事情。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你要经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无法经历的很多东西。

    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凭着商业嗅觉在选择项目,没有错,但是要经历撕扯。创业的过程中,只有3天顺境,每天都在被打击、在纠结、在撕扯,那是什么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你和这家公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你真的愿意为了这家公司的茁壮成长,放弃自己的很多利益,哪怕是尊严吗?

    其实是蛮难的!如果你能在兴趣当中找到自己的使命,在自己的使命中去创造事业,你会发现这件事情比我大,我会用尽全力去呵护这件事情。

    我不会对这件事情进行我的人格上的控制,我让它茁壮成长,我愿意做一个护花使者。所以,即使一开始把自己做的事情当作项目的同学,也慢慢地应该培养自己和它之间的感情,为人父母心才能带好一个企业。

    第二:不为场景打造出来的产品与垃圾无异

    这句话实际上是我在创业之初的第一次领悟。大家知道我原来是一个配音演员,像什么变形金刚的擎天柱啊,什么大狮子阿斯兰等等,包括美女与野兽里的野兽,配过上千部级的影视剧。

    后来,做央视的主持人,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创业项目,讲了2000多个案例,在电台同时演播小说,是那个时候最年轻的小说演播艺术家,拿了很多的奖。像我这样的人和经历其实不多,有这样的能力给孩子讲故事,说实话我在创业之初的时候觉得特别自信,我一张嘴节应该就是好产品。那个时候一天最多录18个故事,等于干一天,半个月不用干活了,每一个故事都是极好的。

    可是,刚刚上线的时候,运营了一段时间,却引起了接连的投诉。我觉得是好产品,但是用户不断地投诉你,而投诉的问题往往都是一个:你讲故事能不能不那么生动啊?我说生动有错吗?

    他说生动有错呀,我们都是睡前给孩子听故事,你讲得这么生动、鲜活,孩子听了一个一个又一个,听了一遍一遍又一遍,耽误孩子睡觉你负责任啊?我说我是负不起这个责任,但是我这么大一艺术家讲故事把孩子讲睡着了,这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侮辱吧!

    这是什么?这是你一开始打造产品的时候,根本没去想用户在这个场景里如何使用,甚至是什么场景使用你的产品。在这个场景里,用户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

    如果是孩子和妈妈同时在的话,孩子听故事的时候是什么需求,妈妈希望孩子听完你的故事,有什么样的结果,而妈妈愿意让孩子听你的故事,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妈妈持续让孩子听你的故事?在这个场景里,普遍用多长时间去体验产品?大家都是在几点开始体验你的产品?

    刚才我说的这些问题之前都没有考虑过。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播放数据是在每天8点半之后一个直线上升,非常陡峭的那么一个波峰,这个波峰一直持续到11点半才会下来。

    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研究用户的使用场景。原来每一位妈妈都希望孩子听故事听着听着能睡着,于是我们就开始做尝试,每天换一个新故事,但是每个故事后面会缀上一首古诗。一定不是你们经常教孩子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孩子一听会背,他就兴奋跟着你背。

    选的都是生涩的,但是极其经典的,比如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等等。每一首诗,我读个7遍到15遍,每一遍都比上一遍声音小那么一点点,一直到最后似有似无。我们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当时微信后台都炸掉了,说:凯叔这招好,不但孩子睡着我都昏死过去了。

    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和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候,你越来越了解用户使用你产品的场景和各种各样的需求。我刚刚说的其实是我们在创业之初的一种领悟,而这种领悟,真的变成实际动作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公司其实不是日拱一卒的问题,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那种茁壮成长声音的那种体验,这个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太爽的一件事情了。

    第三:只有极致产品才能生存

    到底什么是极致产品?其实每一个领域的极致产品是不一样的,它的极致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特怕,我在讲我们做儿童内容,我们是如何去打造极致的时候,别人会照搬,千万不要照搬。

    研究自己的用户,研究自己的产业,自己的领域,然后摸索到自己的那个极致点,然后一针扎下去。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做成人的内容产品和做儿童的内容产品,就有天差地别,完全心法不一样。

    undefined

    比如说成人产品有优势也有劣势,儿童内容也有优势也有劣势,成人内容的优势是什么?我要告诉你现在怎么办,我什么情况之下可以从你身上收钱,你愿意付费给我,我解决两件事,其一就好了。我提升你的某种能力,或者缓解你的某种焦虑,你都愿意付费。

    儿童内容跟成人内容正相反。劣势就很明显,孩子是天生的艺术鉴赏家,说凯叔讲故事好听,啥叫好听啊?是这个人的声音好听?是这个人讲故事和孩子说话的这个分寸感好?是文案好?是音乐好、音效好、画面好……各位我说的是什么?

    我说的是供应链,每一条供应链上的品质都要达到极致。而且你要把这些极致汇总在一起,还是一个完美的产品,想想都头疼,特别难。但是它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就是我们不是告诉孩子现在怎么办,而是这辈子咱怎么活,我只要找到一个产品的最佳表达方式,并且把它坚持达到极致的话,它的保鲜时间最长,价值不会衰减。

    很难想象,比如像凯叔西游记、声律启蒙等这些产品,说今年卖个2000万,明年就变成500万,很难想象,随着你的用户的数量的稳定,甚至增长,销量应该再往上走才对。所以,成人内容打造的是一个一个的商品,但是儿童内容你想卖得出去,就必须打造成工艺品,这其实就是凯叔讲故事所有的内容和其它的儿童内容最大的区别。

    你会发现,在内容付费、知识付费这样的潮流里,做儿童内容的人特别多,我们开始讲故事的时候(2013年)各个音频平台已经有各种哥哥姐姐在讲故事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可能是在这个领域最大的公司或者最强的公司,其实就是得益于这一点:我们把产品当成工艺品去细细地雕琢。

    注意是工艺品,不是艺术品,如果是艺术品的话它是无穷尽的,它打造的过程中,目的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而不是市场上的交换,这是工艺品和艺术品最大区别。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凯叔西游记》是我们第一个付费内容,那个时候我想得完成每年2000万的KPI,但是怎么完成呢?讲故事全是免费的,我们只有做自己原创的才能收费,才能卖得出钱来。

    那个时候就开始做市场调研,包括和我们的用户去问,去看他们的点播,会发现不管是男孩儿、女孩儿都想点播西游记。我们又看了一下整个市场上的产品会发现,居然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为孩子们改编过全本的《西游记》。

    如何打造这样一个极致产品?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我先写第一集3000字石猴出世,写完了,我们家当姐(凯叔女儿)坐在那儿我给她讲不下去,为什么讲不下去呢?不断被打断,说:“爸爸,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这个是为什么?那个是为什么?”。讲水帘洞,说:“爸爸,什么叫瀑布?”,我说:“瀑布你都不知道我这故事还怎么讲啊?”。

    这是什么?其实这是现在80%的儿童内容创作者都没越过的坎儿,不断地拿自己的常识去触碰孩子的第一次认知。那怎么办?把孩子提出的问题都写出来,然后把这些问题再写出答案,写完答案之后,把答案揉到情节里去,不等你问我就讲给你听了。

    好,又提出一堆问题,再改,就这么反复地区打磨。所以《凯叔西游记》第一部的创作经验其实就建立在必须让3、4岁的孩子们听起来没有任何情节上的障碍。他只有一开始听得懂,非常放松,进入到你的世界之后,你才有资格带着他成长。只是降低认知水平吗?这是第一步。

    当孩子喜欢上你的产品之后,我们如何在一个产品里面为孩子搭建认知的阶梯,让他顺着一条他根本无感知,但是一点一点在往上走的一条路,达到你最终想带他去的那个位置。所以,慢慢让孩子没有感知的开始加入了大量的成语,什么时候开始加入一些人生哲学的思考,什么是欢喜,什么是快乐。

    undefined

    《凯叔西游记》这个内容,其实可以把它当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把中国古典文化很多精髓,不管是《老子》《庄子》《论语》《诸子百家》等很多东西都可以植入进去,一点点带着他成长。

    真正到最后的时候,到《凯叔西游记》第五部的时候,已经像给成人讲《西游记》没有任何区别了。但是你不用害怕这时候用户会抛弃你,因为他已经跟着你这个阶梯成长到了你想让他到的那个位置。他对语言的辨识能力、理解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已经到了那样的一个高度,这时候你和他可以进行平等交流,塑造价值观。

    《西游记》原著的价值观大概就三句话:“我灭了你”、“你灭了我”、“我找人灭了你”。这个东西你不能在这个时代再讲给孩子听了。这种二元论、对立论,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零和游戏吗?没有了,我们现在面对的都是第三种选择,就是尽管我有争议,但是只要你我有一点点,哪怕很小的共同利益,我们就把它放大,你会发现原来的争议全没了。

    我们怎么把现代的这些价值观,通过传统的经典讲给孩子听?你去想想这里面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儿童内容产品的本质是非课堂教育

    讲了这么多,做儿童内容本质在做什么?是儿童的非课堂教育。什么叫非课堂教育?我们在互联网上做儿童内容,不管付费的也好,还是免费的也好,和用户之间的心理契约与课堂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课堂之上,不管补习班也好,兴趣班也好,家长、老师、孩子三方之间会有一个心理契约,就我是来学习的,为此我可能受到一些禁锢,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没有问题,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可以忍受一些不快。这是课堂上三方的一个心理行为。

    但是,在互联网上你做这样产品的时候,之前心理契约是没有的,孩子只听一件事,就是我喜不喜欢听,喜不喜欢看,我们在创业之初研究我们用户的时候,曾经陷入到一种无解的状态。

    包括融资的时候,投资人也会问你这样的问题,“凯叔,你们做儿童产品的可能都面临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攻克的呢?”,我说:“什么问题?”,“就是你的消费者和体验者不是一个人”。

    是不是蛮有道理的,听故事,听内容的是孩子,但是花钱的是爸爸妈妈,这是两类人,别看是一家人,就这件事上他们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此时此刻我在《凯叔讲故事》APP里进行最佳绘本评选,有一个榜单全是孩子投票,有一个榜单全是爸爸妈妈投票。你会发现,完全是两个榜单。

    为什么?孩子的需求是快乐,你这个东西能不能让我爽,孩子对成长这件事没有需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开心,有错吗?没有错,难道我们成人不也是这样吗?但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对于自己的要求,有一些不一样。

    父母有错吗?希望他站在这本书上可以看得更远有错吗?希望孩子在你的产品当中获得成长有错吗?为人父母人之常情。那好,怎么去服务,我们早期是怎么做的,我们就分别服务吧,一方面给孩子去讲特别好的故事,另外一方面,既然我们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妈妈的手机,那为妈妈服务,妈妈有什么需求说吧。

    不知道怎么带孩子?那就弄各种各样的课程,把妈妈们聚到一起建群。我们曾经搞过建群,一周建了1000多个群,结果第二天被微商攻占了,没法管理。当你所有的动作是为了维护某种关系进行运营的时候,其实就是最重的运营,你的思想已经不在产品上了,而在关系上了。

    尤其在社交软件里,在社群时代,那种运营是极重的运营。比如这个社群和社区有什么区别,社区基本上是建立在BBS架构上的互联网产品,它有优势,它运营比较轻,一个版主可以统领很多人,成千上万的人。但是也有劣势,他的关系比较浅。

    社群时代,是建立在社交软件上人的聚合,它黏度相对高一点,但是对不起,群和群之间无法打通,所以你的运营成本非常高,更何况你的脑子已经不在产品上了,而在关系上。各位什么最重要?

    一定是产品最重要,你什么时候见过苹果去运营自己的社群?但是围绕它的极致产品,人自然而然的蜂拥在身边。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打造产品上。

    极致儿童内容=快乐+成长+穿越

    我上教授(李善友教授)的课上了很多,教授在很早的一段时间就讲第一性原理,我不知道你们信不信这个东西,反正我是信。我一直在思考,去年的时候,我跟我的同事一帆(朱一帆,凯叔讲故事CEO)说:“我找到我们公司的第一性原理了”,他说:“什么啊?”,我说就两个字“快乐”。一帆同学很不信任的看着我,说:“你怎么就这么聪明呢?怎么这第一性原理就一定马上此时就被你找到了?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凯叔你再想想吧。”

    我又想了一年,又想了一年之后还是这两个字“快乐”。为什么?原因已经给大家讲得非常清楚,只有你的产品让孩子感到爽、感到快乐,他才能驻足,你才有资格带着他成长。

    市场上其实有很多儿童内容的付费产品,但是普遍复购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90%的产品不是卖给孩子的,是卖给消费者、家长的。找了那么多牛的老师,全是什么样的光环给你的孩子上课,你不花钱嘛,大多数消费者无法抵御这样的吸引,他会花钱。

    可是这个东西的体验者是孩子,他不爱听,你只能挣他一次钱。你的产品到用户那里是没有价值的。反过来说,为什么这一两年成长速度会非常快,为什么?一方面赶上知识付费的大潮,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付费模型、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了三四年的时间做极致产品把自己逼死。

    一开始,妈妈为什么要推荐自己孩子听故事呢?你们想没想过这个问题,她推荐面膜,推荐自己平时用的某一种化妆品,特别顺。

    但是推荐自己孩子使用的精神产品,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长线投资,她什么时候会开始推荐?就是眼睁睁看着孩子真的因为你的产品而改变,真的觉得自己的孩子在你的产品里得到成长了,那时候她和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谢,甚至是感激,她才会推荐。

    所以,你找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之后,然后所有的产品、所有的动作都要用第一性原理去衡量,真的得傻傻的相信这一点。其实大多数创业者是聪明的,聪明人特别容易质疑,他不愿意相信。但是你找到一点之后岿然不动,傻傻的相信、傻傻的坚持,其实你就有了衡量很多动作的一个标尺:快乐。

    但只是快乐就对了吗?一定不对,不管是家长的需求,还是我们作为儿童内容生产者的使命,你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让孩子得以成长。而快乐+成长就是一个好产品,但这就够了吗?

    不够。老跟我们小伙伴开玩笑,我说咱们不是一个生产好产品的公司,咱们是生产极致产品的公司。快乐+成长是好产品,再加上什么才是我心目中的极致?穿越。穿越的是什么?穿越的是时间,就是你的产品能不能卖10年,能不能卖20年。

    undefined

    关键这个东西没法量化和衡量,如果有一个产品经理跟我说,凯叔我觉得这个产品一定能卖10年零1天。怎么衡量?如果他在打造这个产品之初,他就有着让自己产品可以卖10年、20年的心,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产品里,找到很多10年、20年一定不变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找到,他的生命力才会更强。

    我依然在说,我们可能讲得所有的东西都是错的,因为任何一个创业者的经验都不能平移,我讲的只是我心目当中的儿童内容的极致产品:快乐、成长、穿越,这是我心中的极致的儿童内容。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受到这样一种探索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在自己一亩三分地去分析自己产品的时候,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而在这个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之上,搭建出一个极致产品的模型,我觉得这是值得每一个创业者进行思考的。

    第四:资本不能催化的往往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公司从一开始不接受资本到开窍接受了资本,一笔一笔的融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真的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如果一家公司的业务通过融资就可以完成,其实风险非常大。这样的企业是速生速死,最后拼的是融资能力,拼的是你寄居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的能力。

    这个时代不缺钱,只要是个像点样儿的创业者,还比较靠谱的方向,一定会融到钱,钱越来越不值钱,创业者才值钱。在这样一种时代,什么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你能融资,一定有人比你更能融资。那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无法跨越的内容生产成本线:时间成本

    我是这么思考的,我们的成本,什么是资本推动不了的,你花多少钱,对不起这成本就在那,这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我想问问做内容产品的资本不能推动,不能跨越的成本线在哪里?

    时间成本,时间成本是资本无论如何不能跨越的。我指的是内容生产的时间成本。举个例子,这个公司用了三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凯叔西游记》,这是凯叔公司第一个付费产品,这是一个人完成的一部作品。三年时间写了70万字,面对用户的时候是40万字。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不干CEO,就做这一件事,我用不了三年,但是满打满算一年的时间一定是有的。给我多少钱我能把这一年变成半年?不可能。一个团队可不可能?

    每一个极致内容你从有想法到立项,到不断地试错,到一点一点雕琢,它基本上会有一个规律。以我们公司来说,所有的千万级以上的纯内容产品,没有一个是打磨了6个月以内就能上线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卖得特别好的一个产品,叫《凯叔声律启蒙》,这个产品出来之后,很多音频平台就想模仿,好多录音棚,音乐制作公司,偷偷给我打电话,某某平台就把你的这个往这儿一搁,给我做一个一模一样的,怎么去拷贝。但是行家听完之后,最终的结果都回应做不了。

    其实,你如果不在行业之内,不是这个产品的生产者,很难体验这里面的时间成本有多高。我们算过一笔账,每一段3分钟,相当于5个人连续工作24小时,才能产生第1个版本,迭代了6个版本之后才能上线。

    就在这种打磨的过程中,还会有人问,为什么你做的这个《凯叔声律启蒙》孩子听个三五遍就全会背诵了?说这个太洗脑了。我说对了,你们知道我在这上面我下了多大的功夫,为了洗脑,我们研究了这些年所有火的洗脑歌曲,研究后就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所有的洗脑歌曲只用两种节奏。我们选择的是小苹果的节奏,你不在这里边下这么大的功夫,最终是达不到这样的一个结果的。

    这样的产品,你把它做到这样的极致之后,很难想象10年之后这个东西不能卖。

    再说《凯叔三国演义》,最近我们爆火的一个产品,我们把它剖开给大家讲,这个产品做了8个月,不算创意,立项,这8个月产品经理一直在做其中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改第一集。

    第一集的文稿改了整整8个月,我们内部分享的时候,把投影打开,我们看了,文件夹,第一集的文稿,是28个还是30个,每一个文件夹都是一次推倒重来,点开这个文件夹之后,里边还有十几篇稿子,每一篇都是唯一一条,你想一个人在8个月把自己推倒20次、30次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是,其实他在经历我当时写西游记的过程,把自己推倒了20次、30次,最终自己认可团队,认可的这个东西怎么产生的?完全经历了,自己的方法论,这个产品的方法论就已经形成了,然后再把一个团队活成一个人。

    我再说另外一种极致,当你打造一个极致产品的时候,不断地在想用户使用它的场景,然后你会有一个特别惊奇的发现,只要你做的是一个极致产品,你尝试着把同一个产品放在不同的场景里面其实就是不同的产品。

    比如,好多人奇怪,这个公司做内容产品的成本为什么会这么高,为什么你那么敢花钱,比如说《凯叔声律启蒙》一年下来他的成本是在300万左右,凯叔讲历史它的成本是在500万左右,《凯叔三国演义》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一个水平,很难想象,你不就是个音频产品吗?钱都花在哪儿了?

    首先,全是与最顶级的人合作,不然的话不会有那种,像个电影的感觉。像我们的神奇图书馆,听起来就是个动画片,你就觉得是从动画片里边录出来的声音;《小王子》,尽管它不是爆款,但是这个东西做完了之后,往哪儿一放,别人再做《小王子》就很难翻过这个坎儿,这都是成本。

    而《凯叔声律启蒙》,有一块成本是什么?就是这些画,你能理解,在APP上,播一个3分钟的产品,就要为这3分钟的产品请著名画家潘川画一幅脑洞图。用国画的手法去画,不少钱,完全向画家定制作品。这不是插画师的水平,这不是普通的公司里边平面设计师的水平,为什么要画这么大的一笔钱?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有一个思维方式,叫出版前置。当你做了一个极致产品,它一定会成为出版物,或者不一样的场景里边的形态不一的出版物,就一定要做这件事情。

    做完这件事情,等这本书要出的时候,你会发现我的成本结构比别人合理太多了。因为这些成本已经在音频产品里消化掉了,当出书的时候,唯一面对的是印刷成本,可我又不碰印刷,直接把印刷交给出版社,那成本结构就是非常合理的。

    找到这个时代最恰切的表达方式

    比如说《凯叔三国演义》,你把钱花到这份上,你把零品控控到这份上,它的品质出到这样一个水平的时候,预售三天成本回来了。剩下的都是赚的,但是这里边难的是什么?是认知啊,什么是好的呀?然后用什么样的途径把这个好完成啊?

    所以,最难的是这个,所有的内容产品,都会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最恰切的表达方式等着它,而这个表达方式是数学当中的一个点,你可以算出来,你知道它在那儿,但是你拿手无法精确地触摸,你只要说这个点就是了,那就错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花时间成本以及财务成本找最棒的人去接近这个最恰切的点,你只要离它最近,那你就赢了,直到另外一个人比你更近。

    第五:内容的体验方式、交互方式本身也是内容

    在知识付费、内容付费领域,大家都经常干一件事,录出音频,录成视频,到各个平台上进行分发,就这种思维方式。其实用我的话说叫以网为纸,就是把互联网当成纸一样去用。如果你只是一个内容生产者,再把自己的内容放在网上去分发售卖,哪儿流量大就在哪儿卖,这和你把自己的思想刻在竹简上卖出去、写在绢帛卖出去、印成纸张卖出去,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没有任何区别。

    互联网最大的魅力是产品体验方式完全不一样。一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设计,能给用户完全天差地别的体验方式、体验感受,为什么不去用?

    其实,我们做内容生产,除了内容生产之外,产品化的服务,就是你要把服务变成产品,产品化的服务根本逃不开。你如果还是只做内容,放在网上分发,你卖的是原材料,而真正值钱的是内容经过深加工才是产品,经过深加工才会有健康的成本结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说你做一个内容产品,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这位讲课的老师,那你就没有价值。它转会的时候就是你灭亡之日,一群人转会的话一定是你的灭亡之日。你的价值在哪里啊?

    你的价值是自己把握了自己的生命线,你的价值是给每一个和你合作的大咖以充分的赋能,并且对方也都能够体验,没有你,不在你这儿,这个产品不是这个样子。你只有找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价值,你才拥有健康的成本结构。

    我有一句话想后面说的,但放在前面说也可以,就是我们能不能把内容当作硬件去做?硬件拼的是什么?拼的是对供应链的把控吗?拿安卓手机举例子,vivo、OPPO、小米等等,可能这里面的内存、硬盘很多零件都来自同一供应商对吧?那为什么出来的产品都不一样?为什么?

    整合供应链的能力不一样,把供应链拆得越细,成本结构越合理。当别人替你驾驭供应链,并且保证供应链品质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所有的溢价空间。拆到多细呢?比如说刚才其实我说的就是供应链,前面我说到了一点,你把一个产品的好听把它拆借,拆完以后,光文案这儿能拆出几条供应链来,如果有人专门去搜集资料,专门给你去做这种市场的调研,它的效率会不会在这方面是最高的?

    我们尝试过,其实一篇文案供应链,糙的可以拆出4、5条,细的可能更细。当然,优化供应链这是永远没有止尽的这么一个动作,我也不能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好了,永远没有好,就是不断地优化下去,然后把供应链的产品再组合起来是不是一个极致,你的认知是不是健康的。

    刚才我说运营方式、交互方式其实都是运营本身,我们甚至给《凯叔声律启蒙》做了一款游戏性质的东西,为什么呢?一听,孩子三五遍就背下来了,背下来以后,他就特别想向那个小男孩儿或者小女孩儿一样跟着凯叔来对话,我们当感受到永远这样一种强烈的情绪的时候,生是让这个产品晚上线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干什么呢?

    所有的工程师加班,做一个伴读功能。按说这个东西你不做,这个产品也卖这么多。但是,做了,用户的体验完全不一样。有点像唱吧,背景音乐一出,孩子一句,凯叔一句,或者孩子和妈妈一人一句,自己录完了之后自动生成孩子的产品,孩子和凯叔的产品,孩子和妈妈的产品。放在网上就可以分享,现在UGC的量是非常大的。这用户等于也在为你进行传播。

    我们公司其实没有任何硬件的基因,但是为什么要做硬件呢?就是发现它的场景和软件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做了一个极致产品,比如说《凯叔西游记》《凯叔声律启蒙》放在手机里,它的场景只有两个:床上、车上,就这两个场景。可是,孩子有没有需求在你不在身边的时候听呢?一定有需求,所以一开始我们说做一个故事集。

    做这故事集,我们也是做了一个市场调研,我发现这个市场好有意思,这个市场是一个自己被竞争对手绑架的市场,而反过来你又绑架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个市场拼的是什么呢?拼故事的量,一堆垃圾的对象往里装,然后拼功能,你能听故事,我能唱儿歌,他这还能读英语、复读,还能联网。

    我们进行的调研就是我们的用户买过故事集的体验,80%的功能孩子从来不碰,碰一下就不再碰了,还是拿它听故事,还是拿它听它最喜欢的那几个故事。所以,各位,这是在卖硬件吗?这不是个硬件生意,这是个内容生意,用户还是在买内容,那好,我们就是反着来。

    看了那么多淘宝网所有的故事集的差评之后,我们就确定反着来,你们都是做一个硬件,往里“哗哗”装各种内容,我们是做一个内容就给它做成一款硬件,甚至一个内容做成一系列的硬件。

    我们认为它有场景,拿西游记来说,早期出一部出一个硬件,出一部出一个硬件,要听全西游记,用硬件听的话,你要买5个、600多块钱。但是光在微信上,卖了30多万台,为什么呢?场景在那里,你在那个场景又能把握做到极致,比如说完全防水,泡在水里30天没有问题,最神奇的是好多孩子做实验,摁在水底听凯叔的声音从水里传出来。

    为什么做这样的迭代?也是我们第一批产品出来之后,退换货,回来我们拆开一看里边全是水,就证明孩子特别喜欢听,可能洗澡的时候、泡澡的时候他都要听。那把它做到完全防水,防摔,基本以孩子的破坏能力摔不坏。

    有一次我们的凯糖糖就是第二部,有一个用户拍了张照片在微博上@我,说凯叔你这个太牛了,太结实了,为什么呢?我们家孩子在路边听不小心丢到路边,正好过来一辆卡车,轧过去,脸都裂开了,还在讲故事。

    六:营销应该前置,营销本身就是内容产品的一部分

    所谓营销,好多人说,凯叔特懂营销,我特别冤枉,我们其实没有营销的基因,我也不是一个善于营销的人。但我们是怎么看待营销这件事情的?营销也要前置,因为营销本身是内容产品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做手机,产品部门、工程师把这个手机研发出来了,研发出来以后交给市场,市场去挖掘这里面的卖点,有时候自己实在苦恼,不知道这个卖点是什么,反过来去找这个产品经理或者工程师,说你这一期有什么不一样啊,这工程师一抬头说没什么不一样,崩溃,然后再去想。

    这实际上是生产和市场脱节,但其实我们在打造这个产品的过程当中,难道不就是思考痛点、思考场景的时候吗?所以你营销到底包括什么呀?比如说我们一个产品那句广告词那是最重要的营销方式,应该怎么去定?

    我们是用这样的方式,当我们的产品过了品控会的第二个阶段出现小样的时候,大家认可这个小样,这个小样是可复制了。这个时候我们全员都会一起参与到一个大会里边。两块白板,集思广益,一块白板上写痛点,我这个产品到底解决了用户的什么痛点?一个产品写场景,我这个产品用户有可能在什么样的场景去使用?大家在两块白板写,很快就会写满了,然后合并同类项,合并完同类项之后,把不重要的删掉,只留最重要的那一个词。

    undefined

    拿《凯叔声律启蒙》举例子,“每天三分钟”是场景,“国学童子功”是痛点,把这两者相加,就是这个产品营销的主体,然后也是它的广告词。各位,你们觉得这还是营销话术吗?不是,这是这个产品的战略。什么是好产品?

    好产品先要做到名副其实,如果你在打造产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未来你的营销话术确立了,也就是说为自己还在孕育的产品画出了一条笔直的路,你的团队就可以沿着这个笔直的路,毫无旁骛地一路狂奔下来,出现最终生产出来的这个产品,基本上不会走样。

    反过来,你又用这样的推广的方式和用户去交流,用户拿到的时候,果然是一模一样的,基本上这样的营销和这样的产品,不会出太大的失误,这就是我们在思考营销的过程当中,最终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营销永远在前面,根本不在后面。如果你把一个产品都生产完了,才去想营销,早就晚了,改不过来了,只能推倒重来。

    第七:能力到底是什么?

    很多创业公司在融资的时候,总会跟投资人聊,我们这个公司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我们的团队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是别人不能超越的。这样的话我其实一直在反问自己:凯叔讲故事这家公司的能力是什么?

    后来我发现没啥能力,你们不觉得你们在和别人说,我们的这个公司能力是什么的时候,心很虚吗?你的能力能够抽象出来吗?抽象出来之后这个能力还实在吗?这个能力有多少元素是你不能把控的呢?

    创业者就是这样,你越去质疑自己的时候越心虚,突然你会发现自己啥都不会,就算再成功,一回头都是我的人生如此失败。

    那能力到底是什么?今天跟大家说了这么多,汇总一下可能也在说,一个做极致内容产品的创意公司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吧,那能力到底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就这三点:

    undefined

    第一,认知;

    是不是找到了这个公司的第一性原理,并且坚定不移,傻傻相信,坚持下去。

    第二,拆解;

    我如何做到这一点,不管是从供应链,还是组织能力、团队能力都拆解出来。任何一个产品其实不是产品,任何一个产品在创业者、创始人、企业家的眼中,它一定是组织架构和生产架构。你能不能把它拆解出来?

    第三,坚持。

    这三点放在一起,你才能说,我们具备了哪样的能力,我们找一个让自己心里不虚的方式,这是能力。

    第八:每个产品都是一条生命。当你觉得完成了,她就死了

    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感觉特别疼,马上会想到过往自己打造产品的经历。

    但是,当我们打造产品的水平已经到了比如说《凯叔三国演义》这样的一个高度的时候,反观过去就觉得粗糙了很多。

    我们现在听着最新的这些产品的时候反过来说,再拿这样的产品给用户听,你不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吗?那用户为什么喜欢?是你的文案设计得好,是你的内容特别好,但是我们的表达方式能不能更好?是不是太过于苛求了?

    不是的,它会给用户不断的惊喜,当然我也不是一个傻子,像梵高一样的人物,就是我只活在自己的臆想当中,什么东西我都要做到极致,你要用成本去衡量,当你的成功觉得可以接受这样的提升,你为什么不呢?

    所以,每一个产品都是生命,哪怕是内容产品,它印成书都在成长,我记得善友老师原来出过一套书,他的《颠覆式创新》等等,每一本书,每一次再版的时候都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作为他的学生,从一开始创业营四期我去听他课,每一年都会把他的开营大课重新再听一遍,你会发现这个人一直在成长,他的产品一直在迭代,一门课它也是一个生命,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一个生命。

    undefined

    这个人叫做卢西安·弗洛伊德,著名的英国画家,但是他是奥地利人。他身后的这个老爷子是他的模特。他有一幅名画,叫做“戴蓝围巾的男人”。这个老爷子坐在那把椅子上,以这样的姿势待坐了6个月,后来这哥们儿出了一本书,他写自己6个月的状态。弗洛伊德说了一句话,当时我一听就扎到心里去了。

    他说:“每一幅画接近完成的时候,我最焦虑的事情是该不该罢手,我无法对自己确定说这幅画画完了。”

    这是在一代一代画家心中最纠结的一个话题,我完成了吗?什么时候才叫完成?

    所以,哪一个产品是可以停止的呢?他们都是在不断地成长,你接纳了这一点的时候其实接纳了很多事情。作为一个双鱼座,但是在打造产品的时候很多人骂我是处女座的这么一个创始人,其实你就接纳了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我做到我此时做到的这个机制的状态,它就可以上线,它的不完美是注定的,然后通过时间,它还会不断地成长。

    原来我不认同金庸先生改他的原著,因为我是铁杆金庸迷,到现在我释然和接纳了,为什么呢?那个东西在他心里是条命,他不能接纳的是这个东西静止在那里像死了一样。他要让它成长,哪怕你们都不理解。但是你想一下,如果你把不同时代的金庸的作品的版本放在一起的时候,这又是一个产品。它见证了一代文豪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思考印记、思考轨迹。

    第九:做最难做的事

    有时候我把我们的小伙伴逼狠了时,小伙伴会说:“我们有没有必要这样啊?用户已经非常认可了,有没有必要让我们推翻重新来一遍啊?”。客观上可以没必要,但是别人都不去做呀,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做呢?前两天我听张潇雨说了一句话,我好喜欢这句话,说:

    “‘最难的事情’有时候反而会‘更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做50-80分难度的事情,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区间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而当你的目标是120分难度的时候,反而会发现没什么人和你竞争,视野一片开阔。”

    所以,我们这家公司创业到现在,我觉得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一直在做120分的事情,然后你会发现在这个市场上好像只能看到凯叔。太多的人在做50分-80分的事情,或者对自己狠的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这样的团队往往会发现在什么情况之下可能身边都可能是蓝海。

    总结一下,跟大家今天分享的9句话:

    第一, 如何选择自己的创业项目;

    这里说的是项目,你把它当成项目还是当成事业,其实没有对错,但是你要知道,当成项目的时候你可能面对的是什么?当作事业的时候,你幸运的是什么。

    第二,不为场景打造出来的产品与垃圾无异;

    第三,只有极致产品才能生存。(这是我笃信的一点);

    第四,资本不能催化的,往往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内容的体验方式、交互方式本身也是内容;

    第六,营销应该前置,营销本身就是内容产品的一部分;

    第七,能力到底是什么?

    还记得那个简单的公式吗?能力=认知+拆解+坚持。

    第八,每个产品都是一条生命,当你觉得完成了它就死了;

    第九,做最难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升级认知—打造极致单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al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