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亲情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亲情是由什么后成的呢?是由慈和孝所构成的,我们就分别来讨论慈和孝。
首先来说慈也就是爱,爱是一种只有人类才有的情感,动物是没有的。动物妈妈给孩子喂食物并不是因为慈,而是因为为了让这个种族繁衍下去,动物妈妈就必须要给孩子喂食物。在孩子可以独立生活以后,孩子与妈妈一般不会生活在一起。爱这存在于人类的社会上。
但是在人类社会中,爱的等级也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父母给我们吃穿,保证我们的温饱,这时生活所必须要的,这样的爱是本能上的慈爱。这样的爱更多的是以来在物种的繁衍上的,如果一个物种想要繁殖,那么父母就必须给孩子基本的温饱。
但是除了吃穿,父母也会给孩子包容,接纳。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会理解孩子,这时心理上的爱。但是有的时候光有包容和接纳也是不行,因为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所遇到的问题就越来越需要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理解和包容。同时,再孩子不断成长的同时,孩子也会遇到许多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时父母的爱也可以体现再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上。这就是理性的爱。但是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独立的力量也会随之增加,此时就需要父母的引导。需要父母来告诉你这股力量该往哪里使,帮你明确方向。这也可以算是一种理性上的爱。
而这几个不同层次上的慈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母性之爱主要是给与孩子包公和接纳,而父性之爱主要确实给与孩子方向与办法。而随着孩子的成长,所需要的母姓之爱呈递减趋势,而所需要的父性之爱成递增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老是念着母亲。
再来看孝,孝与慈同样可以被分成几个层次,但是与此不一样的是孝主要是早辈对晚辈,而慈主要是晚辈对早辈。
孝同样只是存在与人类社会上,再小动物有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后,他们同乘不糊再跟随父母,而是会独立生活,与父母不会再有过多的接触,但是人不一样。
孝的第一个层面当然是给父母最本能的需要,给父母吃喝,在父母生病时给父母治病。这是本能层面的。而心里层面的孝是给与父母陪伴,如一起散步等等。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观点可能与父母不同,那么这时候我们不能一直盲目的跟随父母,要有自己理性的判断。但是这样我们和父母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这样的中途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说服父母。如果说服了父母,那么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没有说服父母,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需要经过自己的判断,然后按照我们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走。但是我们的观点与父母不同并不代表着我们不应该不再去孝。这样帮助父母看到自己观点的不正确性的孝可以看作是理性的孝。
那么理想的孝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的呢?理想的孝应该是由心而发的,内有仁,外有礼。先修炼自己的仁心,再把仁心外推,推到父母就是孝,推到朋友就是信,推到君王就是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