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夏日终曲》作者:[美]安德烈•艾席蒙

《夏日终曲》作者:[美]安德烈•艾席蒙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20:22 被阅读3次

    内容简介:

    2007年出版以来长踞《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书店、Goodreads各种畅销书榜单。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荣获2018年第90届奥斯卡大奖4项提名,由金牌导演、编剧詹姆斯·艾沃里担任编剧,并由好莱坞新生代影星“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主演。

    十七 岁的爱情以身饲火,三十七岁时却温暖余生

    睽违二十年的漫长告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意大利里维埃拉,一个夏天,十七岁的少年埃利奥遇到大他六岁、前来意大利游历的美国大学生奥利弗。 两人彼此着迷、犹疑、试探,渐渐地,情感在流动中迸发。

    这场邂逅虽然为时只有六周,却给男孩留下了一生的印记,因为在那个闷热的仲夏,他发现了此生再也无法寻找到的东西 ……

    作者简介 :

    安德烈·艾西蒙

    一九五一年生于埃及,从小在法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多国语言环境下成长。然而因犹太身分,双亲遭埃及政府驱逐出境,之后他们成为意大利公民,于一九六八年搬至纽约。后来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他曾于普林斯顿与纽约大学任教,现于纽约市立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普鲁斯特。著有回忆录《出埃及》《伪报告:关于流放与记忆的论文集》《进入:法国符码》,编有《普鲁斯特计划》。

    精彩书评:

    壹: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忘了在哪里看到有人推荐,便叫朋友从国外顺手带了回来,一搁就是很多年,直到今年夏天,才终于想起来读。

    现在想来这个时间点也是刚刚好,在夏天读这本书,很容易代入到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意大利南部乡村的夏天,蝉鸣,海浪,汗水,鲜花,被风吹起的白色窗帘。

    而Andre Aciman的写法,则对这种代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将情感中所有情绪的微妙转折,所有细节所荡起的涟漪,都不吝笔墨地写下来,连同那个盛夏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以至于读者如我,几乎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真切触摸到那个夏天的一切,阳光灿烂而肆意,所有暧昧难言的心思躲在树荫里,随着投射下来的光线晃动,时隐时明。

    我一开始以为,少年总要花上一些时间才能认清他的欲望和迷恋,却没有想到开篇不过十页,他就已经直言自己陷入了痴狂的暗恋中——那还写些什么,还有两百三十页呢。

    但是我估计错了,对身处暗恋中的人来说,情感的细微波折就可以引发整个人的生存危机,所有那些矛盾的、复杂的情绪,写出来就是一条漫漫长路,前一刻百般受苦,后一刻却又如坠天堂。希望他马上知道,又希望他永远不知道。想象自己死去后再让他明白自己是为他而死。如恋物癖一样迷恋他像波浪一样的衬衫,红色的泳裤,锁骨的角度。无时无刻不在追逐着他的影子,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被那影子追逐,如演一出观众只有一个人,导演就是自己的戏,躺在泳池边,躺在房间里,希望他在某个角落能看到自己沉睡的样子,欣赏自己,爱上自己。

    这种暗恋的百转千回,因为Elio知名教授之子的出身,也因为Elio的博学和敏感,而又添上了一层格外自省的特殊外衣,他不断地自我诘问,推翻,承认,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欲望与情感,和自我定位的挣扎混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如醉酒一般的阅读体验,让人不知不觉间就被少年纠结的叙述牵着,走进了这个熠熠闪光如幻梦,又真实到毫发毕现的夏天。

    然而,如果只有暗恋,这本书还只能说是一个青春期的单恋日记,也许会有所共鸣,但那共鸣一定清浅而平淡,如所有无疾而终的暗恋一般短暂。

    真正让这本书散发光彩的,是在他们互表心意——前往罗马——分开的这一段故事。

    正是在暧昧的魔咒被打破,真正属于两个人的爱情开始迸发之后,整个故事才突然有了一种近乎窒息的悲伤的氛围,像是一场盛宴到了最热烈的时分,马上就要临近散场。

    因为前文暗恋的细腻刻画,使得这段如世外桃源一般,诞生于意大利夏天的,互相试探而终得所愿的爱情,呈现得那么真挚、那么热烈、那么纯粹,去除了所有别的一切,只有你我,彼此拥有,彼此相知,肉体和灵魂之间都裸诚相见,比了解自己还要更了解对方。“He is more myself than I am.”

    也正因太过美好,才让人在享受它的时候就提前预感到了失去它的痛苦。

    有很多片段都让人难以忘怀,不止因其间情感的动人和浪漫,更因其中的主人公和书外的我们都明白离别时刻的切近,每一分每一秒都像在倒数,那动人和浪漫的时刻,于是永远有一层无法抹去的,笼罩一切的哀愁。

    比如在夜风中,坐在岩石上的Oliver,看着夜晚的大海独自沉思,Elio走过去,轻轻在他的脖子上吻了一下。Oliver说,“I have been happy here."

    比如他们即将告别的三天旅行,在凌晨的罗马,相伴走在回旅馆的路上,醉着酒,在一个没有人认识的陌生的城市里,在古老的墙边接吻,在黎明来临前,一起轻轻唱着意大利语的歌谣。

    比如Elio对时间的假想,当他和Oliver坐在前往罗马的火车上时却在描摹着三天后自己独自回来的时刻会是如何,而三天后当他走下火车,他期望一切都还未开始,用尽一切去祈求时间能倒转回六月,当这个夏天还将来未来,他可以重新再遇见一次Oliver,只要能和他多一刻在一起,即使那是重复的记忆,但只要是对方,即使反复地活在一个夏天里,又有何妨?

    最后一点我特别有共鸣,因为我也会下意识去假想时间,每当我面临一个有时间限制的难题时,都会去脑补几天后当难题解决以后自己会如何。在此之前我从未跟人说起这种脑海里的时空跳跃联想,但却意外在书里读到了,可见作者对这种痛苦时分微妙心理和情感的体察。而回顾过去的经历,无法承受却又注定的离别,也的确凶猛到可以像一个用铁铸成的手,紧紧扼住脖子,呼吸都无法顺畅,全世界都不再一样,每一个寻常的段落都带上了哀愁的因子,引人泪下。

    我已经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更不要说在虚拟的题材里遇到这样的感觉,但当我读这本书倒数第二章的时候,这双扼住我喉咙的手,从头到尾一直如影随形。

    第四章的终章,是我觉得全书最杰出的一章。

    我跟朋友说,Andre Aciman真的是很狠啊,他把前面所有的细腻的描写,微小而美好的片段,许多读者读来可能都未必记得清的地方,重新在最后,在Oliver和Elio分开以后的日子里,一波波翻涌上来,带来猝不及防的刺痛。

    如果说暗恋是混乱的心绪,相恋是炽热的情感,离别是甜中带苦的悲伤,那最后这一章,在时间的洗练之下,就是无言以对的惆怅,这种惆怅几乎是人生本身所有得到与失去的注脚。

    什么都明了的父亲对Elio说,“你和Oliver之间的一切,是珍贵而特别的。大多数人都活得像是他们不止有一次生命,把生活分成理想的和现实的,或者夹杂其间的,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你反应过来之前,你的心会疲惫,你的肉体也不再有人眷顾。我羡慕你,我不羡慕你此刻的痛苦,但我羡慕你能感受到这种痛苦。”

    只有到多年后,Elio才明白那话里提到的,他和Oliver之间不止是爱情,不止是欲望,甚至不止是真爱,不止是青春,那是所有生命中最美好、却又最短暂的东西的缩影,说它如幻梦,还不如说它是唯一的真实,唯一的“对”,在此之前是错误,在此之后是错误,所有除此以外的一切道路,都如一场昏睡不醒的恍惚的迷梦。

    只有那个夏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每一段一起走过的道路,每一个吻,每一个拥抱,都栩栩如生地刻印在时光的深处,他们曾经真实的活过,两个幸运的年轻人,因为遇见彼此,触碰到了梵高笔下的星空——那种超越人世间的璀璨之美。

    多年后的Elio面对Oliver平静地说: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when I die, because only then will this thing I call my life make any sense.

    And if I should hear that you died, my life as I know it, the me who is speaking with you now, will cease to exist.

    你是我将死之时唯一想要说再见的人,因为只有这样,这个我称之为人生的东西,才有其意义。

    而若我有一天听到你死去的消息,那我所知的我的生命,这个在你面前和你对话的我,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都记得一切,每一个细节都记得。

    因为我生命中的所有意义,都凝聚在那个夏天,而你,即使在二十年后,在我们各自经历无数变故以后,依然在我的世界里无处不在。

    因为就像用你的名字呼唤我,用我的名字呼唤你。从此我是更完整的你,你是更完整的我。我们的生命,自从那个夏天之后,本就是一体。

    在Elio第一次告白的那天,Oliver和他看着路边的海湾,谈到了传说中溺死在这片海里的雪莱,谈到了他的心脏,如何在即将被火化之前被朋友拿回。

    而在他们前往罗马的火车上,Elio提到在夏天刚开始的时候Oliver失踪的那天,他曾如何想象Oliver的尸体在雪莱曾经火化的地方被火焰燃烧,而他会紧抓住他的衬衫,在他的衬衫里,会是他的心脏。

    而最后分别的时候,Oliver拿走了Elio墙上的古董明信片,Monet's berm,象征着他们的秘密花园,多年后重逢,Oliver说他在背后写了两个字母,让Elio猜。Elio猜不出。

    答案是,Cor Cordium。

    Heart of Hearts。

    肉身化作烟尘,我的心,也始终会留在你的身边,留在那个唯一的,唯一的夏天。

    贰:

    看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感触太多,想说的也很多,于是有了这篇。

      几个月前就在书店看到这本小说,当时就决定一定要读一读,除去是因为这本书是同性题材,也因为书名,《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瞬间就被这句话击垮了,爱到什么地步,才会想要你拥有我的名字。

      艾里奥是所有人年少时暗恋别人的缩影,他把自己的爱意埋得很深,一方面希望奥利弗知道自己的心意,一方面又生怕对方知道后会厌恶他而隐藏住自己。暗恋中的人都一样,艾里奥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经过千思万想,设法讨奥利弗的喜欢。但是他不自信,不相信奥利弗这么棒的人会爱上他,所以他也在躲避所有奥利弗给他暧昧的可能,好在这么害羞的两个人最后还是吐露了心声。当我看到奥利弗一开始便也喜欢艾里奥时,我真的替艾里奥开心。

      要知道,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概率未免太低,何况是两个男孩,他们幸运的彼此相爱,可是还是不能永远停留在那个夏天。

      作者花了大部分的篇幅,描写艾里奥的暗恋的小苦恼,奥利弗和艾里奥甜蜜的小动作,浓烈的欲望,两个人每天夜里在床上翻云覆雨。

      没意识到对方也喜欢自己之前,艾里奥曾经把自己对奥利弗的爱恋放在接触他的物品上,泳裤,衬衫,床。当他们分开后,奥利弗把那些都留给了艾里奥,我知道艾里奥一定留了一辈子。这是他唯一留得住的,是证明他们相爱过的东西。

      花了几小时读完这本书,我心中的同性爱情小说,甚至是所有爱情小说都大概分为两种:1,过程虐,结局甜 2,过程甜,结局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属于第二种,从最初的相互试探到之后的暧昧,再到热恋,最后的分离。某种程度上多少有点像《断背山》,我个人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大概更虐一点,虽然最后量为主人公都健在,但是我坚持认为生离比死别更悲伤。

      明明喜欢你,却不能和你在一起,我要生活下去,但是身边没有你,给我捏肩的你,让我吃醋的你,和我每个夜晚火辣的做爱的你,穿着红色泳裤的你,我好喜欢的你,那个夏天和我在一起的你,最后离开我的你。

       我早预料到这个故事最后会是悲伤收尾,但是当我看到,艾里奥一点点对奥利佛萌生爱意,看到他慢慢在意,吃醋,对自己的感觉由于和否定,看到艾里奥为了让奥利弗吃醋和其他女生暧昧,看到原来奥利弗也早对艾里奥倾心,我还以为作者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至少在这个夏天之后后让他们再相伴几个夏天。

      但是故事就戛然而止,奥利弗将要回美国,还在临行前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快要结婚。既然你快要结婚,为什么还要招惹艾里奥,你们做爱的每一个夜晚,你想的都是艾里奥,不是你说要结婚的那个人。

      我真的不喜欢在铺垫了那么多甜蜜的点滴后,就活生生分开。一别就是20年,20年,你们互相想了有几亿次?不愿意想见,也不应该相见。我确定艾里奥最后还是爱着奥利弗,只是他知道对方不能和他在一起,所以他克制住自己所有情感,只是问他,要是一切可以重来,奥利弗会不会和他在一起,即使一切根本不会重来。

      明明互相喜欢,就是不能在一起。

      我曾经也很喜欢过一个人,分开几年后,平常想起这段倒也不会有什么剧烈的情绪波澜,但是我知道,当这个人多年后再出现到我的面前,就算变化成什么样,我也一定会像当年的少年一样脸红心跳,话都说不清楚。

      最后分离几十年的人重逢了,也许有人觉得是HE,但是此时的他们早已不是此间的少年,他们各自有家庭,有子女,他们甚至不敢有再亲吻一次彼此的想法。他们去到他们几十年前热恋时经过的地方,和他们一起度过那个夏天的玩伴大多已经去世,他们变了,他们又没变。

      这是书的最后一段:

      “我和你一样,我什么都记得。”

      “我停顿了一会儿,我想说:如果你什么都记得,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样,那么在你明天离开之前,或即将关上出租车门的瞬间,当你已经向其他每个人告别,此生已经别无其他话可说,那么,就这一次,请转身面向我,即使用开玩笑的口吻,或当作事后无意间想起,当我们在一起时,这对我来说可能极为重要。就像你过去所做的那样,看着我的脸,与我四目相接,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是眼睛酸了,突然一下子感觉自己也跟着奥利弗和艾里奥老了,一下子什么都不想做了,只想再想想自己少年时最喜欢的人。我希望我是奥利弗,能告诉艾里奥自己不会离开他。我希望我是艾里奥,能告诉奥利弗我不想你走。

      可我不是。

    贰:

    因为有《蓝宇》和《军中兄弟》这种BL生死恋在先,《断背山》也是以其中一个的去世为结局,所以我先入为主地认定《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应该是个会死人的悲情故事——思维定势这事儿真不是我的错,被虐心小说毒害的恶果之一就是把死亡作为最高标准的催泪弹。事实上不是。爱情死不了人,人也不会那么轻易就死。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飞来的车祸和突发的绝症。但是爱情会让你把另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休止符,你的生命因他的出现而出现截然不同的两段:他之前,他之后。他之后会有无数个更好或更坏的人,但是那些人好坏的标准都是他。他是唯一。他是永恒。他无可替代。只是你和他再不能在一起,那份失落与怅然却深深埋藏在回忆中最晦涩的角落,无法言说。

    从节奏上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典型的慢热。对于习惯了华丽开场和快节奏的现代读者来说,它的调子实在是有些拖沓。就像地中海那湿热粘稠的夏风,不断撩拨心弦,却又始终不得要领。看故事的人简直要和故事里的人一同因揣测、猜疑、试探和幻想而发疯。但是,那股热情太美妙,那份欲望太强烈,又让人实在忍不住要看下去,看那些午后和午夜的梦魇般低语如何一步步到来、实现。

    不见光的爱情是禁忌,最美好的时刻无法在阳光下晾晒,最心碎的时刻亦无法痛快表达。这是奥利弗和艾利奥最喜欢莫奈崖的原因。只有在那一小方领土上,他们卸下伪装,摒弃猜疑,真诚地面对彼此内心。而后来,在长达二十年的几乎无来往的空白岁月里,那张印着一方领土的明信片一直在奥利弗的身边,陪他娶妻生子、迎接衰老。

    很多人都相信,对于曾经的恋人,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方式。面对大自己七岁、先一步结婚生子的奥利弗,艾利奥也是这样选择的。他从来不曾告诉他那个夏季自己压抑过怎样的澎湃热情,私底下曾经怎样向他许诺一生不离不弃。他下定决心不原谅他,无论再次见面时有多么强烈的渴望想靠近他,也都装得云淡风轻。没错,对于一个注定要在你生命中消失的人来说,绝口不提要比千言万语好,一杯马蒂尼,一个善意的玩笑,一句漫不经心的“回头再说”,都表达出他最决然的态度:我不原谅。可是,奥利弗偏偏告诉他,在那个他珍藏了十七年的莫奈崖明信片背后,他写了两个字:真心。

    不禁想起小说《霸王别姬》里,段小楼和程蝶衣最后相见时,段小楼说的最触动程蝶衣的那句话:我都知道。

    他都不说。他都知道。他用执拗和不原谅伤害自己半生,以此来表达一份扭曲的爱意。而到了最后,对方只是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就击碎日积月累建筑起来的对抗和恨意。这样的爱,才是山呼海啸,才是攻城略地。

    小时候看爱情,觉得轰轰烈烈才过瘾,才澎湃。现在到了一定年纪,方觉平淡中的回味和咀嚼才更虐心。当那个人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当他已经成为你记忆实验室里一株风干了的头颅标本,他却真实地回到你的面前,一丝一缕擦掉岁月积累起的尘埃,让你一寸一寸细数那些有他和没有他的时光。谁能经得住这样的考量?

    他们开玩笑:“我会告诉我儿子,当年有个少年半夜偷偷溜到我的床上,我们操到脑汁都要流出来了。”“我可不希望我儿子出现在你的床上。”

    他们又在试探:“回来了,高兴吗?”“你呢,我回来了,你高兴吗?”

    他问他:“最好的时光是什么?”他闭眼回想:“那晚我刚吐过,在回酒吧的路上你吻了我。人来人往,但是我不在乎。你也是。那个吻仍然在那里,谢天谢地。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二十年就好像是昨天。而昨天只比今天早一点。他和他一样,什么都记得。

    如果蓝宇一直活着,他会为捍东写一本书的话,就应该是这样的一本《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爱会让活泼的人更聒噪,也会让沉默的人更寡言。如果不幸你恰恰是后者,那么,还有什么比用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更美好的爱情寄语呢

    叁:

    初看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时,感觉讲的是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当然,其实是有的。开头是埃利奥在楼上看着奥利弗乘坐出租车到来,拎着行李箱和教授夫妇相拥;结尾是那段经典的壁炉前的三分二十四秒的饮泣。只是,迟钝如我,既不懂少年埃利奥的深情从何而起,又没明白两人之间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犹疑与试探,模模糊糊中记住的,只有意大利南部小城闷热、冗长、而又美丽的夏天,和“甜茶”的盛世美颜。

    所以我是带着谜题与好奇去阅读原著的。小说的前六七十页,都是二十年后,中年埃利奥在近乎呓语一样讲述自己当年的那些感受、揣测与幻想。作者文笔极其细腻、优美,读者很容易便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随着“我”的情思起伏,一起追逐并猜想着奥利弗的一举一动。比如下面这段:

    “我大可否认许多事——否认我渴望碰触他在太阳下富有光泽的膝盖和手腕,那种黏稠的光泽是我很少见到的;否认我爱他的白色网球裤上似乎总有洗不掉的土黄色,经过几周的耳鬓厮磨,已经化为他的肤色;否认他每日愈发金黄的发色,在早晨太阳完全升起之前已经闪耀着阳光的金色;否认大风吹起时,在游泳池畔,他那件宽松的蓝色衬衫在风中如波浪般鼓胀着飘动起来,那里面一定隐藏着只是想想就能令我震颤的体味和汗味。”

    这段文字相当丰富、立体,有颜色,有声音,有气味,有动作,有时间。回忆详细到这个地步,壮观而残忍,因为,所有细节都是当时他渴望他的原因,是独属一人的苦涩的甜蜜,也是后来欢欣的源泉、悲伤的缘由。一页又一页,电影里埃利奥的那些眼波流转,终于都有了明确具体的意义。

    埃利奥是知名教授的十七岁的儿子,阅读与音乐对他而言,便如饮食、睡眠一样自然;奥利弗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博士后研究员,专攻前苏格拉底学派。所以,改编巴赫的钢琴曲,引用但丁《神曲》的情节,研读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争辩“杏子”的词源来自拉丁文或阿拉伯文,谈论雪莱溺死、莫奈作画……便成了小说人物的生活日常。总之,这是一部很学院派的流行小说。娴熟的意识流手法,频繁出现的“知识分子”对话与活动,和作者文绉绉的引经据典的表达,提高了阅读门槛,使小说读起来不那么轻松,但却更耐咀嚼、更可回味。

    因为外貌,埃利奥对奥利弗一见倾心;而精神世界的匹敌,决定了他们始于欲望的感情会不会止于欲望。在他们第一次接吻后,埃利奥在内心呐喊:把文学与思想抛在一边,我只想沉沦在情欲之中;两人闹了别扭之后,埃利奥幻想的是让文学史上的经典故事促成他们肌肤相亲。

    “我不要词语、闲聊、吹嘘、边骑车边聊、讨论书,通通不要。只要太阳、草地、偶尔吹来的海风,只要从他的胸部、颈部、腋窝散发出来的体味。请占有我,让我蜕去旧有的自己,彻底改变,直到如同奥维德诗作里的角色一般,与你的情欲合而为一。”

    ……

    “我希望他为我读一篇故事,契诃夫、果戈理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故事。奥利弗,脱下你的衣服,到我的床上来,让我感受你的肌肤,你的气味,让你的发丝贴着我的身体,你的脚贴着我的脚,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让我们依偎在一起。”

    埃利奥和奥利弗对他们的女伴的态度,被一些读者所诟病。在这里我不打算谈论这些,因为这涉及到恋爱、性爱、乃至身体观念的区别。只是,他们彼此的交谈,要比和她们的沟通深刻且愉快。事实上,奥利弗第一次觉察到埃利奥的爱意,是两个人在讨论用各种语言翻译莱奥帕尔迪的诗作时,因为过度转译后的效果而大笑,随即有了奥利弗危险的凝视,和埃利奥羞赧的脸红。这一类的互动在书中比比皆是,和融入他们灵魂的那些历史、哲学、诗歌、小说一起,增加了情感和生命的厚度与广度,会随呼吸起伏,随血液流淌,息息相通。就像,后来每一次我读雪莱,也都是在读你。

    小说的第三章借一位诗人之口,引入了“圣克莱门特症候群”的概念。圣克莱门特教堂被不同统治者和不同教派反复摧毁与重建,层层挖掘下去,没完没了。“像潜意识,像爱,像记忆,像时间本身,像我们每一个个体一样,教堂盖在后来修复的废墟上,没有岩石地基,没有最初,也没有终结,只有层层废墟、秘密通道和环环相扣的房间,比如基督徒的地下墓穴,还有犹太人的地下墓穴。”而奥利弗,也淹没在埃利奥层层记忆和反复叙述中,无法发声。他前前后后的心理和言行,都是由埃利奥打捞出来转述,而这,其实都有再解释的空间。

    多年之后,奥利弗携家人到访意大利,给远在美国的埃利奥打电话。当埃利奥呼唤自己的名字,想重新按下昔日游戏的按键时,奥利弗却更正:“我是奥利弗。”埃利奥感伤于“他已经忘了”。又过去四年后,埃利奥在奥利弗授课后突然出现时,然而,“他突然变得冷淡,仿佛害怕我们是在他不愿想起的地方认识的。他一脸踌躇、讥讽和质疑,还挂着一抹不自在和不安的微笑”,也成为他忘记并绝情的证明。

    可是其实未必。书中早对奥利弗的性格有所判断:机敏、冷静和精明的判断,言行无一不经过预先考虑。所以,在昔日恋人的家中,他的父母和自己的妻儿都环绕身边时,回避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可能是一个下意识的内敛的选择。至于眼神,小说开头,埃利奥回忆自己忐忑暗恋的那段日子时,就多次提到奥利弗“冷淡、冷漠、冷冰冰”的眼神,然而两人心灵互通后,埃利奥才恍然大悟,那只是腼腆的奥利弗与人对视的方式,他却将这种凝视认为不加掩饰的敌意。

    如果过于看重“我”的主观描述,就会掉进作者的陷阱。这些都是作者让过于在乎、过于敏感的埃利奥进行的又一次过度解读。更为可靠的还是行为本身。比如墙上始终挂着彩色湿壁画的复制品,一直珍藏着印有莫奈崖径的配框明信片,对那些只有刻意搜索过才能知道的埃利奥近况了如指掌……这样来看,电影最后,奥利弗离开的当年圣诞节打来电话告知婚讯时,回应了埃利奥的游戏,是非常好、也非常符合人物设定的改编。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过去就困在过去,像夏日黄昏将近时原野上的萤火虫。”下一个夏季还会有蝉鸣,但去年的鸣蝉已经死去。“夏日终曲”,仿佛谶言或总结,这是一个在夏天开始和结束的故事,而第四章的“魂牵梦萦”,不过是事件结束后的影响而已。但是,还是期待电影第二部会怎么重新演绎故事的续集。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日终曲》作者:[美]安德烈•艾席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br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