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伯武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向孔子征询其学生的才能。因为孔子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仁”,所以他先就孔子学生中最出名的几个人问起,问他们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首先他问子路的学问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半开玩笑地说:“不知道哎。”没有正面回答他。于是孟武伯紧接着又追问子路的成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孔子干脆把几个学生都给他介绍了一下。
他说子路如在千乘之国,可以让他当统帅。所谓千乘之国,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因为上古是车战时代,四匹马拖一辆车叫一乘,车上是兵员、物资、武器。“赋”包括军事赋税的征调,乃至财、政、经,联合为一的制度。所以赋有时可以代表三军统帅中,后勤补给的总头目。孔子的意思是说子路有大将之才,前后方都可由他统领。至于学问修养是否已经到“仁”的境界,还不一定。说明孔子对“仁”的标准要求很高,不是那么轻易达到的。
孟伯武接着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冉求是最好的行政首长。“千室之邑”是指一个很大的城池,“百乘之家”则是指一个庞大的家族,泛指一个大的地方政治单位。冉求可以胜任这样的地方官,至于学问上是否达到“仁”的境界,也不知道。
孟伯武又问另一个人说:“赤也何如?”赤是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孔子说,你问到公西华,他穿起礼服,仪态非常好,学问也不错,如果有外国的宾客、大使来,他是最好的外交官。虽然在外交应对上他是上乘之选,但是谈到学问、修养,也还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的要求,严格到什么程度?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孔子觉得学问真正能够达到“仁”的标准,只有一个颜回,但是不幸短命。后来才传道给曾参,在晚年跟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三千弟子,优等的有七十二人,但是见诸《论语》及《史记》所留下来的资料,真正出名的也就一二十人而已。但孔子的弟子里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军事的子路、外交的公西华、行政的冉求,至于子贡这一类,器也!有如庙堂上的瑚琏,精致高雅。乃至江湖上一诺千金,面孔难看的,各种各样,无奇不有,无所不包,所以孔子真是“有教无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