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看了十几期 Krugman 的经济学课。我作为没接受过什么正经经济学教育的人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结合最近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和大家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Krugman 对08经济危机的讲解一下子变得很贴合现实。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所谓“信心”是什么;二是经济周期对个人的影响。
关于第一点,以前总看新闻说“对市场的信心”云云,但其实不是很理解信心的重要性。但结合最近疫情大众的囤货行为,一下子就理解了。在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没人会怀疑今天不去买厕纸明天就买不到了,这不仅是人大脑里的一个“想法”,更是一种 conviction;但当社会有一丝危机的迹象出现时,当人看到有一个人把超市里的厕纸全买光时,他大概率会觉得这是种可笑荒谬的行为,但当周围第二第三个人也去这么做时,他原先的信念很可能就会受到动摇,特别是当他自己家里快没纸的情况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此失去信心时,就算政客再怎么重申这种想法的可笑,也于事无补。
很多情况下,信心是一种循环自证预言,大家都觉得行,那就很可能行;大家都觉得不行,那就肯定不行。市场经济格外需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信心才能正常运作。延伸到企业发展,我觉得这个规律也符合:当所有员工对公司前景都没底气时,那真的很难变好;反之当员工对公司很有信心时,就会愿意为公司出力,希望成为促成大好前景的一份子,那公司变好的可能性就大增。毕竟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当然,信心肯定存在影响边界,需要在现实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作用,“亩产万斤”这类白日梦再有信心也不会凭空发生。
第二点,Krugman 提到在经济危机那一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人,在财务和事业发展上极大概率一辈子也不能赶上那些在经济繁荣期开始第一份工作的人。这些人成了 crimeless victims——他们没犯什么错,只是不幸成了时代的受害者。所谓“要靠个人奋斗,也要参考历史进程”,其实更现实的是“要参考个人奋斗,但更要靠历史进程”。还有一句俗话“猪站在风口上都会飞”也并不夸张。
给个人的反思是,当事业顺利时,不要自大地以为一切都是个人努力,很可能是大环境好;另一方面,比起努力,更重要的是先找对方向,轻易不逆时代的河流游泳。一个更具体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在经济最差的那一年下场找人生第一份工作。大环境难是一部分,外界环境还会反过来影响个人思维方式,做事总不成功会导致越来越难成功。当然,没人想在经济最差的时候下场找工作,但前提是你会判断什么时候经济最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