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王校长在微信上发给我一篇文章的链接,打开一看,原来是之前二实验毕业的一名学生徐中秀同学的作品。
作品的题目是:《那时雨》
原文如下:
入秋后的天,总是阴沉的。
经常是一场小雨悄然而至,便缠绵一整天,静立窗前,凝望被秋雨朦胧了的万家灯火,忽而想起我曾在家乡度过的雨天。
家乡的雨天最令我惊艳。那时,家乡还是完整的家乡,还是几横几列房屋构成的那个小村庄。每逢秋季,雨泼洒而下,山与山之间都弥漫起几抹极清淡的薄雾,撑伞独步于河堤,只见河流婉转穿行在凹凸不平的大地上,水光里沉着的是隔岸大山的倒影。不时有白鹭掠过,扰乱河水的清静,雨丝也一直打搅山水的亲昵,荡起一道道涟漪。四周的树木生得高大挺拔,每一片叶都苍翠欲滴。置身此地,心无杂念,天地间只余我自己。
在家乡,哪怕只是寻常巷落陌也有让人无法割舍的美。寻一个悠闲的下午,踽踽独行在巷中,抬头可见夕阳欲颓的热烈,两侧是秋雨浸湿的红砖灰墙,近处人家房上烟囱冒出的缕缕轻烟随风飘散,无影无踪。处处安逸,处处美好。
这是记忆中家乡的雨。可是如今……如今……我不禁紧闭双眼,那亲眼目睹的混乱场景不可抑止的涌入脑海,数十台挖掘机,推土机驶入村子,在已空无一人的土地上纵横着,忙碌着。一座又一座熟悉的房屋院落被肢解,被碾平。犹记那时,也是雨天。昔日热闹的小村庄满目狼籍,断壁残垣遍布,夜间乘凉的小广场破落得不像样子,村头的百年大树只剩根基。夕阳哀怜洒下霞光,哭红了半边天。雨也下得格外猛烈,它狠狠冲刷村庄的一切,洗去村庄笼罩的尘埃,清洗脏乱的大地,仿佛只有让它消失得彻底,才不会让人忆起。从此山色依旧空濛,水依旧长流,可是人去楼空,繁华褪尽,只余回忆。
这是为响应国家政策,镇上推行“整村合并”,于是我们人数少、规模小的村子便首当其冲。我们的历史是从农业文明中走来的,乡村哺育了中华儿女几千年!但是不无悲哀的是,在祖国96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乡村正在逐渐消失,城市建设逐步加快,车水马龙取代点点灯火,柏油大道取代泥泞小路。祖祖辈辈传承的耕地慢慢荒芜,城镇建设无限扩张。会不会,我们的子孙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农耕用具和它们的介绍?会不会,我们再也寻不到一处古朴乡村?但这是全国性现象,我无法阻止,也不能阻止。
我唯一能做的,仅仅是在回忆中找寻那时的家乡,找寻那时雨。村庄虽然消失了,但只要我们还记得,它就会永存!
睁开眼,我望着模糊一片的绚烂雨景,却又好像回到了最初家乡的雨天。
(2020级17班 徐中秀)
初一在小记者社团的时候,徐中秀同学负责文稿写作,经常拿着她写得作品来找我,我和她一起推敲文词。每周三的社团时间,她积极参与活动,很勤奋的写作,很认真的修改,专注而又努力。还记得她发表在社刊上的第一首诗歌的题目是《雨后的校园》。
那个时候,孩子们的写作热情高,却没有平台能够展示他们的作品,犹如锦衣夜行,遗憾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无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鼓励他们仔细的观察生活,认真的品味感受世界,用细腻的文笔去描绘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2008年的时候,济南市的作文中考题目是《走向深处》。为了检验小记者社团的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我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按照这个题目来写一篇作文,虽然他们是初一的学生,我认为他们是可以写出来的,毕竟在小记者社团里锻炼了一年。
当他们写完以后,我逐个进行了指导,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再次修改。然后我通过电子邮件发到了一家杂志社,遗憾的是,这批稿件都没有在杂志上刊登。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搜索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这些孩子们的作品都被刊登在了一个作文网站上,这让我非常的惊喜,孩子们看了也很激动。说明孩子们的作品还是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并且点击量还很高的。
受这件事情的启发,我想何不自己去尝试着建立一个孩子们发表作品的平台,这样更方便的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又能够及时的激励他们的写作热情。
当时我担任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王校长经常给我指导工作。一次,我把我的想法说了出来,他很高兴,并表示支持,还鼓励我勇敢的去做。
我于是学习了公众号的申请和运营,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卢城文艺”,在小记者社团的基础上,成立“卢城文艺文学社” 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个社团中,掀起了学校作文写作的一个小高潮,孩子们开始认真的读书,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的观察生活,尝试着书写自己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思考和感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写作的高手,仅2017级就有边珂涵、孙锦明、张汉熙、徐欣怡、徐中秀、梁迪、柴宏扬、董芸轩、贺昕燏、刁杨阳、王慧琳、张振毅等。这些孩子写作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反馈在学习上,是他们的作文成绩不断提升。
他们中的很多人进入高中以后,仍然热爱写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和征文活动,屡获佳绩。看到他们的作品,一次次的被刊登,被转发,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看来文学社的引领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今天再读到她的作品,细腻的描写,独到的思考,流畅的情感表达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相信她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如今,我在新单位与新同事们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文学社《梧桐文学社》,因为有之前的成功经验,我想这个文学社也一定能像之前的《卢城文艺》一样,成为孩子们作品的展示平台,引领更多的孩子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走上写作这条道路,成就属于自己的写作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