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材料:四年级上第7单元课文
今天是干国祥老师备课的第三讲,前两讲主要集中学习大概念,知道了语文要素是大概念,人文主题有时也可以当成大概念来教。
今天的这一讲依然围绕大概念来教,或者说这是一个整体。干老师把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分析了一遍,而且是用大问题来引领课堂,确切的说是大问题开启一堂课,很多时候大问题可以有课后习题转化而来,然后进行几个关键问题的追问,当然是大问题有紧密关联的。
这一点理论上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从整体上来教课文,而不是一点一点把课文拆开的来分析。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也处理得很巧妙,这也是属于大概念。那我们把人文要素,语文要素,交流平台,课后关联习题这几点结合起来就知道了本单元的大概念是什么,如何教,如何来拆分。落实到每一课中又该如何体现。都知道用大问题来引领教学,可是这个大问题该如何题,接下来的问题该如何追问。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是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单元来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元整体教学。确实每个单元都应该有这么一个课时来对本单元进行整体教学。
今天听了干老师的课,把之前新网师语文研课时的理念联系起来,对教材,对大概念,对单元整体教学比之前了解得更加清晰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统一的。
语文研课用的核心教材就是干国祥老师《语文课堂的三重境界》还有干老师的课例集《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研课我学习了两个学期分别研读的是四下,五下统编教材书。这次是干老师直接备课,用具体课例引领。我有一种感觉,这些理念打通了之后,将来备起课来会更加轻松。
下面是干老师讲课时我的听课记录:
人文主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阅读要素
本单元的每篇课文各有侧重,像古诗三首和延安那两课和语文要素没有关系,和人文要素高度相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语文要素,它不是经典,别上成经典,别用经典的方式教学,要当成典型来上这节课。
最好的途径,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感受“爱国”和“立志。”
课后第一题可以作为大问题,想想课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大问题,如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追问策略: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追问2.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追问3.这几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追问4.
课后习题2.
相当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还想知道什么?
关联周树人
出示两首诗
自题小像(鲁迅)
无题(周恩来)
此文课魂在“中华不振”四字
起因是中华不振,结果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少年)
课后小练笔:
识字:
23课梅兰芳蓄须
课文导入
用梅兰芳舞台上的女性形象第引出问题:照片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日本人让他演,他不想演,他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
追问:
交流平台也是大概念的概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文四个问题,分别是
谁?
做了什么?
为何要做?(也就是是起因)
怎么做的?(经过和结果)
听干老师讲课酣畅淋漓,真痛快。明天再读读那两本书,加深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