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工智能与未来工作

人工智能与未来工作

作者: kevinHan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09:12 被阅读30次

    date:20181012
    最近李开复重回TED的一篇演讲《AI时代,比失去工作更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意义》,又让人目光忍不住的关注到AI 与 人的关系。相比郝景芳的《人之彼岸》的畅想,他在演讲中更加具体的介绍了基于时间轴上,人与AI的界线。5-10年的应该还是蛮具有参考意义的。更远的情况就看看罢了。现在198也没人能预测的太远,好的也只是指出未来的样子,但是那个样子何时才会到来,没人能给出答案。
    作为普通的大众,你能想象从1973年第一台商用的个人电脑出现到现在,才用了仅仅45年左右吗? 奥托的内存只有128-521kb!!

    第一台商业用途的个人电脑/施乐公司的奥托

    5年前你见过附近的沃尔玛,万达生鲜收银台只留1到3个人工岗,其他都是自助通道吗?
    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虽然有误识率,但是已经比较普及。
    家里的门锁已经可以用不是特别贵的价格用上密码,指纹,虹膜识别了。
    这些技术带来的变革,影响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理念。

    你做好准备与AI共同起舞了吗?未来使用AI的能力,会像今天使用office系列一样吗?

    对于工作来说,提到的几个有意思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1- 中国有全球领先的应用AI的市场需求和信息基础,有着最勤奋人和残酷的竞争。我们不盲目自夸,也不可自轻自贱。

    中国的手机用户比是美国的3倍,食品外卖量是美国的10倍,移动支付额是美国的50倍,共享单车乘骑数是美国的300倍。
    由于竞争激烈,中国的产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硅谷的竞争像古时的战争,交战双方轮流开火。在中国,竞争好似角斗士们在竞技场上毫不设防的殊死搏斗。激烈的竞争逼着企业家们雷厉风行地改进产品,并开发出可立于不败之地的商业模式。

    本土创新
    人工智能的实践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要紧的是执行力、产品质量、速度和数据。中国因此顺势而入。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购买力平价数值计算,日本科研经费总额在2016年为18.4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3亿元),较上一年度减少了2.7%,位居世界第三。第一名为美国,科研经费总额为51.1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3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3%;第二名为中国,科研经费总额为45.2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7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0.6%. 原文链接

    基础科学方面,世界排名前1% 高被引顶尖论文篇数排名,中国世界第三,仅次于英美;发表在世界最顶尖的68种科学杂志的文章数量,中国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日本第五。 原文链接

    2- 我们也不能妄自尊大。在AI的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原创和核心技术薄弱,因此在他的演讲中 提到 AI时代 美国 科技领先 + 中国 应用领先。

    在AI波澜壮阔的变革中谁是大玩家?

    3- 我们就打估计30年左右,当AI可以取代人类很多工作,从重复性工作,到日常工作,到类人的一部分工作,到大部分工业革命到今天所产生的大部分工作。。。。。。到和人类共生??。
    从协作性AI到自主型AI过渡期不知道需要多久。当下来看NLP方面确实还距离良好使用,有点距离,看这篇银行取消AI接待项目的报道
    但是干净和比较规律的输入,重复工作,分析工作,已经能较成熟的运转,能创造更好的生产力-出结果更快,培训所需时间比培养人快。比如推荐智能,搜索智能,客户分析等。

    “人”作为地球上的存在的意义何在?尤其是大多数的,非统治阶级。

    人类将面临的最大考验并非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生活的意义。工业革命催生的工作伦理给我们很多人洗了脑,让我们相信工作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意义。


    5年10年15年

    国家的层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

    无论何时,论文,专利,和官方公告都是一个挺不错的信息来源。原通知预计耗时40分钟阅读。

    有印象的点:
    1- 认知我们的优势,和我们薄弱的地方。与李开复提到的类似,内容更加具体和语言更官方。
    2- 人工智能的冲击在公共服务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上。

    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
    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上面这两点在虎嗅转载的GQ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3-4线城市训练ai的产业在悄然兴起,虎嗅链接。除非基础技术发声变革,否则文中描述的行业一个必然存在的行业市场。

    2020 年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2025年 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2030年 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各方面应用的广度深度极大拓展,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创新应用,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初步建立。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汇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重点引进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人才。统筹利用“千人计划”等现有人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完善企业人力资本成本核算相关政策,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引进人工智能人才。

    新兴产业 : 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
    ** 传统产业升级**: 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智能家居

    AI时代来临,是否习大往后的高层领导集团有更强的控制力,党会有更强的执行力?
    国有和私有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当下这一波国企收购私企的操作。
    同时,国家走过40年的改开,习大也引导着国家从求富==刺激工商业,转变到求强的阶段==鼓励技术创新,也会带来重大的变化吧。

    我们的自己的挑战

    回到我们自身,哪些是不容易被AI在5到10年,30年内取代掉的能力。
    创意-关联性和非线性思维
    共情-
    学习能力-

    以及使用AI作为工具的所需能力

    这个各种职业分析的挺好,可以了解下AI取代的工作值得仔细看看。

    职业被AI取代的可能性图

    目前AI的高价值岗位虽然仍主要是针对博士级别的基础研究为主,但我国用用产业已经有不少公司,略微降低了门槛。

    关于孩子的教育

    AI 的应用将带来生产力革命。就像工业革命前和后,对于劳动力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见到,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会有很大不同,我们可能只是遇到开端,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将奋斗在这场变革大潮中。
    在教育上如何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的协助他们,让其未来的一生过得比我们更幸福,比我们更有意义呢?

    我们的邻国日本,弹丸之地和我们这么多人口,土地,和GDP规模下,其科研能力仍然不能让人忽视。而且同为亚洲人,他们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和欧美国家放在一起,给我们更多思考,更多视角。网上日黑日粉的辩论也是异常精彩。

    不论如何,看看下面他们的诺奖数量。就知道未来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从质量上看,绝不比我们弱,仅次于一些欧美国家。source: wiki

    wiki Nobel winners by countries

    说明10年前他们的质量是超过我们的。他们当时(诺奖是奖20-30年前的成就)的教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这里有知乎的两个帖子日本2018诺奖 ; 日本生物学研究的水平 评论区的正反两方的思想碰撞很有意思。小保方学术丑闻也是一个热点。

    我们现在所具有具体的价值观和方法,不见得更适合未来的社会。
    基本上要是家庭没有能力换赛道,那就像高考想去北清这个事情一样, 只能了解下理念。
    同时,在自己陪伴时,珍惜与孩子沟通的机会点,适时引导下孩子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培养正向的人性,比如乐观,自律,保持探究之心等,这些千年不变的品质,才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生产力无论如何改变,也是无法对抗基因进化中时间的烙印的。比如苏格拉底提到的优秀的人格素养和现在的并没什么不同。

    当然具体实施方面,不妨早点接触一些,比如编程等未来陪伴人生的技能。


    从2001年开始口号“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以来的奖项,都是在物理,化学,人体生理方面。

    1949年,汤川秀树,物理学奖。
    1965年,朝永振一郎,物理学奖。
    1968年,川端康成,文学奖。
    1973年,江崎玲于奈,物理学奖。
    1974年,佐藤荣作,和平奖。
    1981年,福井谦一,化学奖。
    1987年,利根川进,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年,大江健三郎,文学奖。
    2000年,白川英树,化学奖。
    2001年,野依良治,化学奖。
    2002年,田中耕一,化学奖。
    2002年,小柴昌俊,物理学奖。
    2008年,小林城、益川敏英,物理学奖。
    2008年,下村脩,化学奖。
    2010年,铃木章、根岸英一,化学奖。
    2012年,山中伸弥,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物理学奖。
    2015年,梶田隆章,物理学奖
    2015年,大村智,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大隅良典,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8年,本庶佑,生理学或医学奖。


    愿孩子们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愿他们的世界在他们看来比我们更加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工智能与未来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lw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