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楼梯

作者: 老顾闲聊 | 来源:发表于2023-12-18 17:41 被阅读0次

近日几天,单元的电梯出了点问题,电梯到了某个楼层,电梯门一打开,发现电梯箱的地面与楼道的地面不在同一高度。这种现象看似不是大问题,但隐藏的问题却是很大的,比如说,有的邻居出电梯时习惯不看地面,原来是电梯里外是平的,现在高低相关十多公分,一不小心,可能会伤到脚,严重时可能会倒地不起,如果年纪大的老同志遇到这种事,那可了不得的。

和电梯的小师傅一起分析原因,我说我断定是电梯楼层的限位器或控制箱出了问题,要不然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时不时地随机性很强的问题呢。如果仅是限位器出了问题,那么电梯箱地面与楼道地面不可能一会儿没问题,一会儿又有问题了。这种怪现象必定与控制箱的“大脑”有关。我提醒小师傅说,从简到繁吧,先检查限位器后检查电梯楼层停靠的位置准不准,否则就可判断是控制箱的“大脑”问题了。小师傅觉得我的建议还是靠谱的,然后便开始逐层检查限位器,他后来跟我说,限制器确实出现固定松动现象,不过松动已经解决了,但仍然出现部分楼层电梯停靠不准的问题。他告诉我说,今天电梯不能用了,等明天大师傅来检查控制箱。

我住的是当年俗称的小高层,共十层,电梯成了我每天必定要用到的出门工具,没有电梯,貌似出门的积极性会自然大减。我们这个小小区,只有三个单元是小高层,加装了电梯,其他的只是六层,没有电梯(现在把带电梯的六层居民楼叫成“洋房”,不知道洋在何处?房产商真够忽悠的,但要忽悠我可不行的)。当年我选小高层时,觉得自己已人到中年了,必须选个等到上了年纪无力爬楼梯的房子,于是在避开“东南西北、顶天立地”的楼层和方位后,决定选下了处于高位又不是顶层的楼层位置,目前看,我当年的想法是具有预见性的。一些当年与我持不同想法的同事,现在都想加装电梯,可以一楼的同事就表示不同意。

不过按照一楼同事的说法,爬爬楼梯有什么不好,至少对身体有好处(歪理永远替代不了真理)。

前几年疫情期间,小区怕在电梯箱内传染病毒,于是停止使用电梯大概有一周,那个阶段,我出门采购就得爬电梯。在习惯于电梯改用爬楼梯后,我觉得气短,加上年纪摆在那里,不得不服我当年选小高层时表现出的那种英明伟大气魄。

今天又遇上电梯暂停使用。正巧今天我进出门的频率较高,在一个小时内爬楼梯三个来回,感觉还真是有点累。邻居家的一位女同胞,原来是单位担任图书馆馆长的,比我小一岁,她走到二楼就开始大叫要累死了,我说那你息一回儿,我继续上楼。她对我说,你怎么没觉得大累呢?我说你只是把力气用在喊“累”这个事上了。

记得早年,我们国家就有规定,居民住宅层高限制在六层,原因是城市供水能力、供电能力和经济实力三个不足。楼层越高,供水的水压就要越大,要不然,顶楼的居民用水就出了问题。水压大了,城市地管道可能会因此而破损。为了解决这个供水不稳定问题,那个时候,居民楼的楼顶通常设有水箱,以保证在城市供水出了问题时,水箱里的水仍然能供居民短暂用水。

开始我对这个规定也是不理解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到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学习期间,那边的华人告诉我说,新加坡有规定,凡是三层的建筑,必须配备电梯,要不然,属于违规建筑。而我们当时经济条件远不如现在,六楼都不可以加装电梯,要不然,也成了违规建筑了。

那个时候,国家规定,这类居民楼是不许设有电梯的,当然这个问题讲起来就比较复杂,比如,当年有这项规定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供电不足问题。居民楼内没有电梯,居民上下全靠爬楼梯来解决出门和回家的日常问题。我记得当年我居住在三楼,这楼层高为六层,我属于位居最理想的楼层,不过我当年的年龄属于中青年,上下楼梯,三下五除二就从楼下到了家里。居住在我楼上的各位都是我的同事,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只有单位建房,集资房和公寓两大类。身居“高位”的同事们,他们年龄都比我大了许多,加上当年没有管道煤气,只是瓶装煤气,所以每当单位货车装来煤气瓶时,我的年龄就占了绝对的优势。

这个优势,成了我学雷锋的最佳理由。那个时候我力气不算小,帮同单元的同事拿煤气,通常左右手各一瓶,直接把煤气送到同事家门口,当然,少不了左一个感谢右一个感谢。幸好,现在都用管道天然气,要不然,要轮到我向帮我提煤气瓶的年轻人说:谢谢你了。

年龄在上涨,国家在发展,跟上节奏,过上好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爬楼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ma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