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过往所有经历的综合,每个人都自带过往所有的印记,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带着大量可推导的信息和思维逻辑,话由心生,出言吐语是极能反应心境的,即便是玩笑话也绝对是有真实情绪在内。
为什么会有“慎言忌口”及“需要一辈子来学会闭嘴”之类的训诫?
一方面祸由口出,需要万分警戒;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能反应出一个人很多真实的信息,落在高人眼中近乎于赤裸,所以不如用行动和成绩彰显自己的人品价值。
每次说话,其实都是大脑信息的外延,我们每天和外界互动、博弈输入的信息,都储存在大脑中,然后发酵、思考、输出,如此反复,就这么不断塑造我们的大脑,同侪圈、读的书、经历的事、过往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雕琢如今的自己。
我们人类作为万物灵长有大脑灰质,尤其前额叶负责理性,但作为物种根本的还是动物脑,所以海特有一个特别精妙的类比就是:象与骑象人,大象想干什么我们是没能力阻止的,只能是好好合作,不给大象爆发的机会是最佳策略,这也是孙子“先为己之不可胜”的意义。
所以我们的诗外功夫要用在:
1、和大脑更好的协作
2、大脑是可以被反向塑造的
首先大脑属于我们身体有机系统的一部分,需要高质量的营养,饮食是能量来源,而信息则就是反向塑造的关键。
大脑体量占全身的不到2%,每天却会消耗掉输入热量的20%以上,我们为什么说拼到最后靠的是好身体,大脑高速运转确实是优势,可如果身体机能跟不上,光是大脑消耗就会拖垮身体健康,所以健康、均衡、丰富的营养是必须的,每天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战略性投入。
垃圾食品、高油、高脂就会让大脑迟钝,降低运行效率,缺乏锻炼会让整个身体处于低效,大脑自然不会有高效率。
这是物理意义上的先决条件,了解了这些就必须有意识刻意的调整自己的饮食清单,“吃好”要上升到战略高度,蔬菜、蛋白、深海鱼、卵磷脂等都是每天都必须补充的。反观我们平时的饮食,叫外卖居多,必然会是高油高盐高辣、营养不均衡,没给大脑高质量的补充,怎么可能有高效率的运转?
有句话是"you are what you eat",大脑吸收什么样的物质,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所谓情绪化可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更底层的正是饮食结构,我现在甚至觉得问一个人的口味喜好,就能大致推断出性格倾向,更多些信息则能更精准判断。
什么意志品质、道德精神,说到底都不如吃得好重要,如果觉得自己缺乏耐心、没有动力、精神不振,不如撇开一切,从饮食入手专注改善,这是第一条。
我们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确保大脑吸收可以高效率运转的营养,还可以利用冥想、静坐等辅助手段来提升和大脑的协作度,这是硬件部分,而每天所接触的所有信息都会对大脑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目标有意识的、想方设法在接受信息上下功夫。
当意识到大脑是可以被反向塑造这个事实后,现实中好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当然也让我们对把控自己的人生有了很大操作性。
以瑜伽为例,瑜伽”Yoga“的本意是”连接“,整个瑜伽系统就是一套身心合一的修习法门,它就是通过不间断的体位修习反向作用于大脑相对应的反应区,日积月累进而达到调适身心的效果。长年的瑜伽修习会带给人很出众的气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通透。
极端但典型的案例是传销。
我们都知道传销就是隔绝外界,每天话术洗脑,与同行同吃同住,严重的会让人状如疯魔;前几年大行其道的成功学也是同样的道理,算是商界里反向塑造大脑最直观的典型,激动人心的案例、振奋精神的话语、以及山呼海啸一般的唱和,都在营造场景,客观上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成功学为了追逐商业的利益,很多事例虚构夸张、经不起推敲,攻击的是我们的情感脑,跟严谨更是扯不上关系,过度的夸张、幻想会把大脑塑造成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境。
人类能够大规模协作全靠想象的共识,这就注定了进化生成的大脑是可以甚至是渴望被反向塑造的。
我生在佛教圣地,自小就见惯了宗教内的仪程,即便不是信徒的人置身在肃穆、宏大以及庄严的仪式中,也会被感染,情不自禁的想要参与,信徒们通过诵经、念咒、祈祷等一系列、或明或暗的自我暗示和引导来巩固大脑关于这一块的反应度,时间一长自然就牢不可破,也是我们常说的虔诚。
更广义上的信仰包括人类对一切外物、理念、意识的执着,背后的原理都是这一条,相同、相似信息不断的输入刺激,就像我最喜欢的《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all about pressure and time“,累积到一定层度,大脑就被反向塑造。
由此可知,人生就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塑造和反向塑造叠加而成,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希望为目标,然后刻意营造、把控和目标相关的信息输入。
所以人生规划遵从的就是这个原理,目标越清晰越好,过程越可以量化越好,执行越一丝不苟越好,学习某领域知识、掌握某项技能以及赚钱等等,而境界方面最好的方式是找个参照路径,这是我们需要偶像的原因,某位先贤伟人或者领域内标杆,他们高山在前,我们可以仿效,在执行上一丝不苟,精神方面的进益,往往无法清楚描述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化,必须得自己一寸一寸的打熬经历。
仿效先贤是比较可行的营造意象、环境来规划自己人生的方式,事实上很多伟人都在成长过程中参照前贤,阳明先生少时立有“成圣贤”大志,年轻时曾痴迷于战阵,”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还仿效朱熹格物留下”守仁格竹“的典故;曾国藩进京成为京官,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加入京城理学圈,仿效倭仁写功过格克己修身;蒋介石仿效祖师阳明到了事无巨细一一遵从的地步。我们还看到伟人往往不止一位仿效者,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境界做相应的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大脑可以被反向塑造,再和自己经历结合,进而推导,人生也是可能被反向塑造的。
虽然涉及人生要复杂千万倍,首先我们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自身的进步做到“先为己之不可胜”,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要接受的信息,把自己投置于目标趋同戮力前行的环境中,形成被动成长的同侪环境,甚至要可以刻意营造高质量的圈层,让自己的大脑在有利于和真实契合的信息冲击中,打磨自我,剩下的交给时间就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