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一网友聊天,她说“你的历史学造诣了得”,我回了一句“哪有,皮毛都没有得到”,她回“骄傲使人进步,这是我一贯的原则,每天进步一点,谦虚就假了”。
大概她觉得我假,聊天就此终止,原本她可能想跟我聊两句,现在只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其实不是我虚伪,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她是读者,我是作者。
仅从历史知识而言,我读过一些经典,古代如司马迁、司马光、班固等大师的作品,现代如黄仁宇先生、柏杨先生等人的作品,再如当下流行书作者当年明月、袁腾飞等。
见的多了,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谁是这个领域的高手,谁是东方不败,谁堪称扫地神僧。
对比一下,我的历史学水平,最多是个业余三段,小学毕业证还没领到手。人家是牛,我是毛,九牛之一毛。因而不敢说自己历史学造诣了得。
不去对比,永远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见多识广,你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自己有多low,否则便容易沉浸在“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淫之中。
2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们常犯一个毛病,叫不谦虚。读了几本书就敢称专家,夸夸其谈,实际上却是“墙上芦苇腹中空”,唯一的优点可能是脸皮较厚罢了。
不懂得谦虚,大部分情况下是无知造成的。越是不懂越容易觉得自己很懂,正所谓无知者无畏。相反,真正见多识广的人,看待问题的态度是审慎的,看似谦虚,实则是他们对自己的身家心中有数。
以我写的历史文章为例,在我的视角里只是普通的网文,尚未系统化,没有极为严密的思维逻辑,也做不到锱铢必较。甚至有时候,写文只为发泄心中的不快。
而对读者而言,他可能会在某一篇文章中找到认同和归属感,所以仓促的给我下一个“历史造诣了得”的结论。
在同一个事情上的不同见解,是知识和认识水平上的差异造成的。知识水平和见识决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人水平相近,才容易达成共识,才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
我写历史,也读别人写的,对比之后,大概知道了为什么别人众星捧月,而自己像个受委屈的小媳妇。
原因有不少,归纳为一点就是,技不如人。
同样一篇网文,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写作风格,高手写出了爆文,大部分人写的无人问津,文章质量的差距难道就那么大吗?其实未必。同样的西红柿炒鸡蛋,不同的人烹饪,味道却各异,最受欢迎的至少是人家能抓住大众的味蕾。
造成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细节。细节上的把控能力,形成了精致与普通的差异,甚至区分出了人的层次。看似细微的不同,很可能是接近于成功和获得成功的差别,是鲤鱼能不能跳过龙门的量变到质变,更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看到差距不难,但常常忽略了差距背后的艰辛付出。同样用毛笔写个“一”字,书法家可以写出艺术和美,殊不知,这一笔是用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嫉妒别人的风光,却忽视了自己的懒惰,而这又是我们极不愿承认的。其实,技不如人不可耻,至少说明上升空间很大。
不承认自己LOW,那就是自欺欺人;不去努力还想高大上,那更是天方夜谭;不愿意付出,那就坦然接受自己的LOW吧。
4
我常常边读边写边问,为什么别人可以写的那么流畅,简洁,还内涵爆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大抵我是没有什么天赋的,只能继续坚持做下去,期待有开窍的那一天。
想来,每一个行业的成功者,都离不开三点:一是积累,二是实践,三是重复以上两步。
这“成功三步走”听起来就像宋丹丹把大象装到冰箱里那么简单,操作起来却一点不简单。
问题来了,把大象装到肚子里,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我们可以拿太史公司马迁说事。受了宫刑,不仅是奇耻大辱,还只剩下半条命,身心俱疲,仍能奋十年之力完成史记这本巨著,艰辛自不必说,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完成史记就是他的理想。
当年荆轲刺秦王,副手是秦舞阳,杀掉秦王嬴政就是他们的理想。然而,到最后一刻秦舞阳掉链子了,他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了,若不是那一刹那的动摇,或许还能帮荆轲完成刺秦王的壮举。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坚定不移的去执行,成功大概是这么操作的。
5
除了目标和理想,我们还有必要时不时的审视一下自己,让理想和现实不至于脱节。
例如大诗人杜甫,一生的理想是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目标够大吧。结果仕途坎坷,最后自己都不愿意再走这条路。其实,即使给他个宰相当,也未必能当好。一身的“文学细菌”,直接转化为权谋之术,可能吗?
杜甫犯了一个错误,理想与个人实际严重脱节。本是“乾坤一腐儒”,却操着皇帝的心。忧国忧民自然没错,但是,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不会游泳还想遨游四海,做梦呢。
因而,除了勤勤恳恳的像把玩串珠似的把你的目标和理想揉捏的熠熠生辉之外,更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掂量的出自己几斤几两,把握好自己的优点和控制住缺点,才不至于让理想脱离实际,让人生脱离了航线,从而降低“成功三步走”中重复前两步的频率。
毕竟,人才能活几年?有几次“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