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简诗词
诗词中不得不提的“愁滋味”

诗词中不得不提的“愁滋味”

作者: 集市里的养猫小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19-05-22 11:57 被阅读6次

​​文:瑾口寓言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有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不论是哪个文人,都曾创作过这类主题的作品,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不论是李白、杜甫,还是苏轼、柳永,都曾在这个主题上下过功夫,都曾有一个时期迷恋这个主题。它就像是每个人的青春期,处于其中时,身不自知;回望它时,感到可笑而又怀念。这个主题就是“伤春悲秋”,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愁绪”,离别之愁,思乡之绪,伤春之愁,悲秋之绪。

年幼时,这种愁绪是一种懵懂,它就像一个没猜中的谜语,让你很好奇他的谜底是什么,因而不断地去试探。辛弃疾的一首词就描述了这种懵懂的愁绪。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食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轻的小伙自以为经历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就长大了,懂得很多事了,便附和大众,感怀自己的生平,其实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等真正地尝到了生活的心酸,想说出来,却是真的已长大了、必须坚强而不能说出口。

不论是“强说愁”还是真愁,这种愁是真的下酒。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成年时,这种愁绪就是一种压力,李白借酒消愁,说是“举杯消愁”,但其实是愁来下酒,没有这满腔的苦闷,谁会喝得这么沉醉,说是“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舟从何来,又去何处弄舟,李白诗名大唐皆知,却被皇帝扫地出门,生平抱负无处施展,酒不醉人人自醉,使人醉的就是抽刀也断不了的愁。

不过在有些人身上,伤春悲秋好似一种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他身上就是一股天然的魅力,虽然看上去落寞孤独却又孑然超群。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作为北宋名臣,以“神童”之名入官,官至宰相,无甚忧愁,但在这花落春去之时,也不免感到时光残酷,从不为任何人停留。新词就酒,花落燕来,时光逝去,但旧情一直在,这既让人失落却又给了人希望,仿佛爱情虽不断老去却感情弥坚。为了让这时光慢些走,就更加珍惜地感受现在的生活吧,于是他走进小园独自徘徊。

这种气质,不是伤心,也不是失落,更像是对事物有一种自我感受的深刻理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中,晏殊巧妙地将自身的这种气质赋予到了景物中去,景物的气质与人的气质相融,使词的场景不再是单调的空洞冷漠,而是随着人的行为动了起来,从“高楼”上望向“天涯”,这“山高水阔”,你在何处?

不论是少年懵懂的愁绪,还是李白的愁绪,还是晏殊的愁绪,它们都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来源,才使得“伤春悲秋”成为一直以来长兴不衰的创作主题。

本文由卓米诗词汇签约作者原创,版权归卓米诗词汇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中不得不提的“愁滋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py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