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战争艺术投笔肤谈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红四方面军之万源保卫战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红四方面军之万源保卫战

作者: 投笔肤谈 | 来源:发表于2018-02-24 10:13 被阅读6次
    1933年,日寇的铁蹄已经踏进长城

    全国棋局中的四川

    1933年10月的中国政局,用 “乱象纷纭”这四个字来形容恐怕是再形象不过的了。其实,如果我们找来一张当时的政治地图,就会发现实际情况比这还要不堪!

    在东北,日本人所炮制的伪“满洲国”已经从妄想变成了现实,一度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因后援不及而处境艰难;在华北,日本势力已经跨过了万里长城,区区一个《塘沽停战协定》已经不能满足其越来越大的胃口,他们接下来要在长城以南制造出第二个“满洲国”出来。

    外敌当前,蒋介石决意“攘外必先安内”

    就在有识之士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之感慨时,中国的南方则是战云密布!在东南,“一二八淞沪之役”的战败之耻虽然令蒋介石在日记中发泄了好一阵,但冷静过来之后,这位强人决定暂且“忍辱负重”,先去执行那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于是,虽然对江西苏区的第四轮围剿再告失败,但他顾不得舔舐伤口便发动了新一轮的围剿。这次,他窃以为胜算蛮大!

    刘湘做梦都想成为四川霸主

    当南京政府的剿共战争打得难解难分之时,远在长江上游的巴蜀大地也是激战正酣。为争夺全川主导权,自认为“四川霸主”的军阀刘湘和他叔叔刘文辉之间的战争已经打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这场叔侄战争几乎把全川各路诸侯牵扯了进来,以致他们谁都没有注意到,在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区,来了一支红军队伍……

    四川视角的川陕苏区

    一路转战下来,红四方面军来到了大巴山区

    大巴山上的这支红军队伍,正是张国焘、徐向前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很多人或许会问,他们不是在鄂豫皖嘛?怎么到四川来了?这,还是源于蒋介石的剿共战争。大约一年前,由于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开始越过平汉路向西转移。一路转战下来,最终在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区停住了脚步。

    大巴山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岩悬壁绝,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素有“秦川锁钥”之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巴山区的农民深受兵匪之害

    红四方面军此时出现在这里,可谓开的正是时候!首先,红四方面军来到川北的时机比较好。当时,四川各路军阀正忙着打他们自己的“内战”;而陕西方向的杨虎城对“剿共”事业持消极态度,这就为红军赢得了一个“喘息”之机。再者,这里虽然属于军阀田颂尧的防区,但其对辖区内的压榨达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单田赋一项就已经提前征到了三十年以后。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专以打家劫舍、绑票杀人为乐事的土匪“棒老二的肆无忌惮”,而普通农民的生活普遍处于赤贫状态,抗捐抗税运动此起彼伏。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大巴山区山高林密、不仅有无尽的山货还出产盐,自然条件不仅适合男耕女织,还可支持共产党人搞“经济建设”。

    反“六路围攻”前夕,川陕苏区已达相当规模

    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红军当然要加以充分利用,很快开展了创建根据地的工作。等到刘湘摆平各路诸侯,如愿当上四川各路军阀霸主的时候,红军已经相继建立了仪陇、阆南、嘉陵、英安、营山、长胜、渠北、达县、宣汉、红胜(罗文坝)、城口(万源大竹河)等苏维埃政府。根据地面积超过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红军主力也由入川时的15000多人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不仅如此,苏区还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经济设施。

    决战万源时的地形考量

    为了捣毁川陕苏区,刘湘下了血本

    川陕苏区搞得如此之红火,不仅刘湘不能容忍,就连远在南京的蒋介石都“看不下去”了。1933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令其务必要捣毁川陕苏区。10月4日,刘湘在成都召开有各派军阀参加的军事会议,宣布接受南京委任。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蒋介石代表何成浚,他代表“中央”宣布拨给刘湘军费200万元,枪万余支,子弹500万发。另外,蒋介石还调来2队空军,共有飞机18架,位于梁山、南充机场,随时待命支援。接着,刘湘委任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存厚为四川“剿匪”军第1至6路总指挥。于是,从西起广元东至城口的1000余里弧形战线上,川军以110个团约20万人对红军发动进攻,颇有些声势。

    红军当然不会为刘湘的汹汹之势所吓倒,他们对敌我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决定以“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的积极防御战法打破敌人的进剿。

    凭借有利地形,红军粉碎了敌军多次进攻

    没过多久,刘湘就发现自己初对战局的估计过于乐观了。虽然拥有兵力与装备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但川军各部在实际作战中依然困难重重!临到战地,各级指挥官才发现大巴山区的山势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从北而南大多是坡度较缓的斜坡;自南而北则多为断崖绝壁。而他们的进攻方向恰恰是自南而北,几乎每走一步都会遇到深涧陡崖的阻挡。在这些天然屏障的背后,还是更难对付的“人”。以能攻善守著称的红四方面军非常讲究布阵艺术:他们以主要兵力投放在对手可能进攻方向上作纵深梯次配置,凭借有利地形构成集团工事和多道堑壕。红军还就地取材,将碗口粗的松树砍倒,排成几排,埋在阵前。树枝树叉朝前,纵横交错,挡住敌人仰攻的去路。在那些次要阵地上,红军也没有掉以轻心,以少数兵力结合地方武装、赤卫队利用密林险崖,遍树红旗,广布疑兵,假假真真,迷惑来犯者,并适时机动支援主战场方向上的作战。

    战斗打响之后,川军大搞“人海战术”,出动整团整旅的兵力大举进攻。不可否认的是,素以“双枪兵”闻名的四川兵如在饱吸鸦片之后,打起仗来还是有一股“烟劲儿”的。尽管如此,红军打起来不慌不忙,他们先以少数兵力在前沿阵地顽强阻击,尽量迟滞和消耗敌人;待敌仰攻到几十米的距离处,步机枪突然开火,滚木雷石齐下,予敌以重大杀伤;趁敌人处于一片慌乱之际,红军则不失时机地发起反击,以白刃格斗的方式消灭敌人。如此多次反复,真正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这样,直到第二年春季,川军的三次攻势均被粉碎,损兵折将3万多人。增加兵力之后,刘湘很快又发动了第四轮攻势,企图攻占万源及其以西地区,但实属强弩之末。

    徐向前决定利用万源一带的有利地形进行反攻

    这个时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已经开始积极谋划反攻事宜了。这就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著名的“万源保卫战”!

    为何是万源?这,还是由地形和敌情决定。根据徐向前事后回忆,红军此前虽然发起过两次反攻,但因时机不成熟而未获成功。根据对敌我态势与地区地理的全面分析,他把目光投向了东线。从地形上看,这里的山脉南低北高,反攻开始之后,红军不仅能够处于居高临下之势,还可以在攻击开始后可顺着山脉走向,直捣敌人纵深,以大迂回的战术歼灭敌军。反观西线山脉多南北走向,便于敌人节节抗击。

    万源保卫战是“反六路围攻”的决定性一战

    7月11日,“万源保卫战”开始。一个月之后,红31军93师274团奇袭青龙观得手,随即,红军主力在徐向前、李先念、程世才的直接指挥下,直插木门以西的黄猫垭、旺苍坝,向敌人第二路兜击。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红军刚到黄猫垭占领阵地,敌人便溃退下去。徐向前命令部队旋即展开,迂回包围敌人。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歼敌一万余人,缴获长短枪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至9月22日,北起广元,南至阆中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全部收复,敌第一、二、三路逃至嘉陵江东岸,第四路逃至营山、渠县地区。至此,刘湘精心策划的六路围攻彻底破产,折损兵力8万多人。

    粉碎川军的六路围攻之后,红四方面军旋即发起嘉陵江战役。经过历时24天的战斗,红军共歼敌1万余人,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至梓橦,北抵川甘边界,纵横300公里左右的广大地区。红四方面军这一积极行动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为了确保成都,刘湘急忙将主力13个旅北调至绵阳地区,蒋介石也调兵遣将到陕甘边界设防。换言之,由于红四方面军的积极行动,大量敌军被牵制于川东北地区,从而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西出云南,北渡金沙江的行动。

    结束语

    嘉陵江战役之后,红四方面军继续西进迎接红一方面军北上

    1935年夏季以后,在四川的地缘版图上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边,徐向前指挥部队横扫嘉陵江右岸广大地区,后边张国焘却放弃了川陕根据地,带着党政军各级机关人员来了一个大搬家。再后来,就是红四方面再次奉命西移,以图接应从金沙江北上中央红军。最终,两军会师于川西的懋功地区。

    另一边,刚刚打了败仗的刘湘发现自己更大的霉头还在后头,因为蒋介石的手伸进了四川。现在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蒋介石的心中其实也有一个“四川梦”!一方面,他大施“驱虎吞狼”之计,企图从红军与刘湘的血拼中渔利,为此,不仅参谋团来到了四川,还在峨眉山办起了一个军官训练班;另一方面,蒋介石所云的四川是抗战的“天然堡垒”、“民族复兴基地”也并非全是唱高调。毕竟在八年抗战期间,四川确实起到了全国大后方的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军事地理角度看红四方面军之万源保卫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qq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