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①,晚上玩复杂的拼插玩具到一点,早上起不来,经常迟到。
②,跟不上学的孩子和社会化高的孩子玩,妈妈说了孩子的朋友,孩子有情绪。 孩子开学后进步100多名,妈妈也给杨老师报告了好消息。
思考:①,孩子玩复杂的拼插玩具,说明了什么问题呢?②,孩子跟不良的朋友玩,还不让你说,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③,孩子晚睡晚起,经常迟到,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孩子玩复杂的拼插玩具是需要高脑力,高智力及其专注的活动,孩子能沉浸里面这么久,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自己和自己玩的状态,孩子是孤独的。
(二),孩子跟社会化程度高的孩子玩,他需要朋友,缺乏友情。(情感分为:亲情、友情、爱情,因为对象的不同,区隔开了,但都是人类的需要)。如果跟社会化程度高的孩子玩和在家玩复杂的玩具,是家里面的温度不够,如果把情感比喻成食粮,孩子在亲情这儿吃不饱饭,他会对友情和爱情产生依赖。 父母要“爱屋及乌”,如果父母简单粗暴,孩子反而与朋友关系越紧密。我们反思:能不能起到同样的情感?孩子玩拼插玩具,是父母陪伴孩子很好的机会(给孩子做助理)。
(三),孩子不是玩的晚,才第二天迟到。经常迟到推测:孩子本身对上学有为难情绪。比如:到学校人际关系不好,孤独、没朋友。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到玩玩具和交不良朋友上面。设身处地的想,孩子到学校是什么情况呢?跟孩子聊,去学校有什么困难,妈妈能不能帮到你,妈妈如果帮不上你,唯有心疼、理解(爸妈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提醒:孩子没进步时,还好。进步好多,妈妈反而更焦虑。
例:一位爸爸,女儿在家两年,对女儿欣赏、接纳、理解,父女关系很好,结果女儿上学以后,父女关系迅速恶化,父亲忍不住提要求,忍不住想说她、批评她。
反思:孩子进步了,我们为啥有这么大压力?会有更高的要求呢?因为我们的性质变了,前面你能推起他,是对“这个人的接纳、理解”。后面焦虑的是“从人身上盯着分数、盯着进步多少名”等等,注意力焦点转移到成绩、分数和学习状态上,忽略了人的感受。 把他整过去的是接纳了“人”,着急是因为你接纳“分数”不接纳人。我们有了更高的期待。为啥托不住孩子了呢?支点又变到“学习、分数”上,“从爱转到恐惧”,“从人转到分数和学习上”。 我们把以前好的经验总结一下,能做的是对于这个人持续的输出,对于分数再着急,我们也替不了他。 如果实在扛不住,听懂老师的专业课。在老师的课里找到定海神针,不能老跑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