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是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他创办了世界500强公司联想集团。现在柳传志是联想控股的董事长。在联想控股的内部活动上,柳传志把自己75年的感悟,通过三个问题分享出来。微信公众号“联想控股微空间”发表了柳传志的谈话内容。
柳传志说,所有的事,都能归结到下面这三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上: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要到哪儿去”是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方向或者说目标。“我是谁”指的是,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决定了一个人的际遇。
结合他自己的经历,在“从哪儿来”这个问题上,柳传志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他称之为“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
想清楚自己“要到哪儿去”这个问题,而且要符合实际,其实很不容易。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是计划经济,所以,一个人没有必要想要去哪儿这个问题。因为国家都给你规划好了。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好了。柳传志自己真正开始想这个问题,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他还没有创办公司,他开始思考,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是什么,能做成什么事情。
但是,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死,“要在不同情况下调整”。
有人问柳传志,是应该坚持初心还是应该顺势而为。他的回答是,初心是大方向,比如要从北京到洛杉矶。确定了大方向之后,要考虑怎么去,如果是坐船,那要考虑中间要停靠几次,可以从什么地方补给。
柳传志说:“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看到什么都做,但做一半就不行了再换一个,最后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其实应该第一步踩住了以后,立刻就要看原来定的方向对不对。给自己,也给公司留出调整的空间,一步步进行调整,不能一下子把现有的摊子都打乱。”
所以,可以理解为在坚持初心的大方向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方法。
然后,柳传志说,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要不断深刻反复认识,不断提醒这一点。
创业之后不久,柳传志就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坚决不做改革的牺牲品。每一次改革,都会有很多人倒下去。他需要去研究这些人倒下去的原因。柳传志说,这实际上就是对“我是谁”的认识。
写联想创业史的《联想风云》中有一个细节。创业早年,有一次税务机关要处罚联想,当时公司的很多同事都认为这个决定不公平,想要去跟政府争辩。柳传志知道之后,让公司交了罚金,然后跟同事说:“你得知道自己是谁。”处在当时的环境下,认识到自己是谁,有没有能力去争辩,就很重要。
柳传志说:“大家应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谁?到底想做什么?未来的目标和你现在这个能力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区别,你还要做哪些积淀等等,这些事其实经常想一想,是有好处的……想完了以后再做,总比船到桥头自然直要好。”
有一句流行的俏皮话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柳传志看来,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没有想这几个问题。先要想清楚要往哪儿去,别人的道理,只是一种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是不是适合你的问题,要想明白。此外,人家说的方法,也得跟“我是谁”这个问题结合起来,这些方法是不是跟你的能力、性格匹配。
柳传志说:“从道理里面选择那些跟你有关的、用得上的方法,懂一大堆没什么用的道理,那只能叫谈资。”
他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1994年在联想遇到困难时,柳传志看了作家唐浩明的书《曾国藩》。他从曾国藩身上总结出了三点。分别是:精神上屡败屡战;有自知之明,比如曾国藩和左宗棠关系不好,但是曾国藩还是能分析出左宗棠的优点,然后再对比自己的弱点;复盘,曾国藩每打一仗,每遇到难事,都会点上一炷香,盘腿默默想一遍。这三点,柳传志也都跟自己做公司的经验结合,用到了实际经历中。
总之,“得明白自己是谁,从哪儿来,你的实际能力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中间有没有死扣,这些事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决定最后能不能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以上就是企业家柳传志对这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解释。他认为,思考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弄明白跟个人发展相关的很多事。
来源:《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