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来机场,一个多小时的候机时间,刚好仔细读读已完成作业的四位学友的听课心得。
四位众口一词是表示本次课程太难,就连前两天助教一修哥也表示专业名词口语话会更好理解。这让我也不禁陷入反思。我想换做我,兴冲冲来学习,结果听着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一定也会着急、无所适从、绝望。在我过往很多课程里面,很多课程都是这样的,当时听不懂,但是过一两年去复修,发现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就会有更多领悟。但是一开始的不懂却是即使回到过去依然会不懂。但是从学了第一遍以后,在遇到生活中一些事情,去看这些事情的眼光已经因学习而不同,在生活中实践一两年,不知不觉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自己,再回听课程,自然会有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把我们的思维比喻成一个网络,那每个人对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的思维网络就更细密,网眼小,不熟悉的领域网眼就疏松,网孔很大。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就像是用涂了蜜汁的金鱼网去面缸里捞面粉,网眼大,捞上来的就少,网眼小,捞上来的就多,因为是要站在网络上的才跟着带起来。所以,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会接收到较少信息,但随着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网络越来越密,会发现越来越容易懂。
有种说法,我们只能听懂我们已经懂得一半以上的内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想想我们的孩子,他们每天上课都在学习他们一点不懂的新知识,它们的大脑每天都在努力建立新的神经突触(见上图),努力让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挂上钩,不理解的也要努力先记住,现在想想是不是觉得孩子们特别不容易呢?
所以,虽然学友们都觉得这节课难,我还是建议大家先记住,听几节课之后再重听试试。不要高估自己当场消化的程度,也不要低估自己早晚可以明白的潜力。如果我讲的大家都懂,那这些知识网络本来就在你大脑里了,实在会觉得对不起大家。我发现本期学友对自己要求挺高,其实听懂一点也是听懂,听懂什么写什么。课程的设置是连贯的,过几节课再回来听即可。也许你会发现,当时认为听懂的原来也不一定是你理解的那个样子。大胆去理解,没有对错。
对于《金刚经》 ,我从没想过可能全懂,只是讲这课的时候,自己忽然对《金刚经》有了新的感悟,于是留了这个作业。希望大家也能趁热打铁进一大步。大家作业里写的都很好,真的是很认真,有时候因为认真,反而看不到全貌。对于经典,我还是觉得可以用“揉焦的方式”去看,就像你盯着看一个人,你能看到他的呼吸吗?大家可以试试看,挺难的。但是如果你把焦点聚焦在这个人身后大概一米多的位置,这时候这个人在你的视野里就会模糊成一团身影,你会发现可以看到他的肩膀在起伏,那就是呼吸。揉焦是催眠的一个技法。可以更好把握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我们看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你焦点放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上,就会失了平常心,因为人性让我们希望孩子更多优点,更少缺点,所以你的视野之内就充满各种大小不同的污点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整个人,感受不到孩子。是真的感受不到,他就站在你对面,而你真的视而不见,看到的只是校服上的油污……
前几天我去帮朋友忙做了一班卓越团队培训的助教。分享一个触动我的点,助教每人要带一个小组,我带的小组刚好组长肉肉的(不争不抢那种,明明早完成任务也不会抢着去找导师给小组加分),组员闷闷的(不紧不慢的一点不积极,不抢着发言,发言也会加分),我几次催促暗示他们更加积极,然而都不动。别的积极的小组当天下午已经想办法让自己小组成员坐在一起,而我带的小组依然各行其是。我很是急躁,暗暗抱怨怎么摊上这样一群组员。然而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他们进教室已经有人跑在前面占整排的座位给自己伙伴,站在教室后面的我忽然热泪盈眶,身边助教看到笑我“没想到你还这么感性”,其实他哪里知道我其实是想到自己这半年来对待儿子的方式,我发现孩子其实自己可以长大,在长大中学习,这一切自动自发,而我总是催促着,就像在剧场里,催着身边的儿子说你看人家前排都站起来看了,你咋还不站起来。岂知这种急功急利焦点在孩子不足的思想和语言,伤害了多少感情,有时想想儿子真是宽厚,我经常说到那么难听,他过后还会放学进家笑嘻嘻跑过来说妈妈抱抱,而我是怎样可恶的母亲。今早五点从住的院子里拉行李箱出大门,院子很静,回头一看,儿子把沉重的行李箱提起来,一晃一晃的提着往前走,他是怕轮子声响吵到院子里熟睡的人。这个我可能都做不到,而他只是十二岁的孩子而已。我忽视了他太多美好。
回来说上节课,希望大家起码记得两点内容,一是是有一些智慧困住无法用语言表达,当我们用语言所能描述的去理解这个世界,其实已经不是实相。这便是我对金刚经的理解,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是语言所描述的,那就忽略了大多数信息。就像实地是一个样子,画成地图,已经忽略掉太多实地的信息。第二点是我们会给自己的行为编理由,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所以“妄语” 即始于此。那些对自我的限制,很多都不是真的,比如“我听不懂”,也许也不一定是真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