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艺术是本非常棒的书,干货极多,读起来比较费脑。
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了解思考,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个部分。
了解思考不仅系统讲述了思考的定义,思考的重要性和对各类常识应有的认知。
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比如解决问题和争议不仅需要知识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大脑来运作知识,不然只是百科全书。
整个思维活动阶段可以分为生产想法,面对决策。
生产想法必须拥有创造性思维,要依靠生产更多的数量来达到质量的变化。
可以依据以下几个理论来制造出更多的点子:保持好奇心,留心观察,深挖自己的不满,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查找原因。、
创造性思维的人必须拥有幻想力:强迫自己做出非比寻常的回应,自由联想,类比,不同元素的相互组合,场景具体化,正反观点。
在了解思考的章节中,作者对各种概念下了比较精确的定义。
1 ,事实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人们的看法与态度而已。
2,真相只有一个,是所有人最终会承认的那一个,并非每人都可以创造真相。
3,知识:知识是自我认知中与世界相符的那部分。
4,记忆:记忆并非静态在脑海中存储,而是和前后进入的记忆混合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搞不清真假)、
5,意见:意见是有对错的,一一个人意见的分类为喜好和判断。喜好是没对错的,但是判断有。
6,因果关系:逻辑很容易混乱,必须先知道这几个事实。有些事情就是有先后发展顺序的,但必不能说是存在因果。
事物的因果关系比较强,但是人是存在自由意志的,通过影响发挥因果。人的因果是可预测的,但难度更大一些。
7,道德议题必须存在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决定了社会的法律和社会规范。
道德议题判断的标准:在不影响他人的权利的条件下获得的不被打扰和受到尊重的权利。
8,最有趣的鸡汤:请记住,你的过去并不能代表你的未来,所谓的天分也不过是知道某些秘诀和方法罢了。
常见的影响真实性判断:
不是...就是 可能2者都对,也可能2者都不对。仔细想想是不是必须选择。
回避争议:进行迂回攻击,讨论与话题无关的内容。
以偏概全:个体并不能代表全部。
过度简化:仅凭什么就推断出什么、、
双重标准:都懂的。
影响结论有效性:大前提不变,偷换小前提。
这本书读着很头疼,因为是思维上的东西,所以比较烧脑,但是的确能激发好奇心。以后请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保持批判性思维,即不仅在听人说论点的时候要思考,在自己写文章更要仔细,不要留下漏洞。至于创造性思维:画图表是一招很高级的手法。在提出想法时候可以先不管不顾所有前提就行头脑风暴。写作必须先有核心思想,再有文章框架,最后必须有严瑾的证明过程。
改天再读几遍,头疼,完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