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了解一点古典音乐知识,所以去看《傅雷家书》。傅雷在给儿子的家书里多次提及克里斯朵夫,又勾起了我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欲望。历时五十多天,今天终于读完了。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真的有读过这本书吗?很后悔没有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次我记下,也许多年后又重读,对比一下感悟,可能和今天的又有所不同。
我读的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四册版,90年出版的。第一册情节推进较快,读来相对轻松,第二册无故事进展,完全是社会背景叙述,我几乎要放弃了,但又一想,这辈子半途而废的事情我做的太多了,这一次就坚持一下吧。第三四册略好一些。
这是一部史诗巨著,故事从克里斯朵夫的出生写到离世,是一幅描绘普法战争到一战之前欧洲大陆的全景画。它就像一部交响乐,演奏着生命的乐章,时而平和宁静,舒缓悠扬,时而豪迈悲怆,气势磅礴。
我对克里斯朵夫的感情很复杂,不是很喜欢他的性格,太激进,太黑白分明。又很佩服他的坚持与不屈服。到故事接近尾声时才真正理解了他,他是因为爱,因为想让世界变得更好,才不妥协。也是因为他老年变得平和了,宽容了,最后我也有一点喜欢他了。我应该喜欢的是奥里维姐弟。
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苦难的。贫困的家庭,隐忍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冷漠的兄弟,虚伪的社会,不容他,也为他所不容。他一直在斗争着,食不果腹奈他何?贫病交加奈他何?四面楚歌奈他何?“绝不把艺术看得比灵魂更重要”,艺术需要纯粹与真诚,更需要艺术家有高贵的灵魂。
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又是富足的。有他视若生命的音乐相伴,有至爱亲朋相守。每一次人生重要的节点,上帝都会派一个天使引领他走出迷茫和困顿。高脱弗烈特舅舅,让他重新认识了音乐,最好的朋友奥里维,让他重新认识社会,女友葛拉齐亚让他重新认识了爱情,这些人的陪伴,终使他从尖刻易怒,走向温暖博爱;让他看清楚这个世界,从而更爱这个世界,完成从强大到伟大蜕变,从容走完人生。
罗曼.罗兰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去观察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普法战争后德国的自信,法国的颓废与幻灭,都反映在民众的言行里。对犹太人的情感,民族心理,民族前途也有他自己的分析和预见。作者是个英雄主义者,他塑造了英雄克里斯朵夫,作者又是个和平主义者,所以克里斯朵夫反对战争,他希望法德之间能够避免以战争的形式解决矛盾,可惜了,战争还是爆发了,幸运的是,他已经去了和平的世界!
读完整部巨著,我更是拜服傅雷,得有怎样广博的知识,怎样高深的艺术修养、怎样扎实的文字功底,才能把作者的思想那么精确的表达出来,才能把故事的氛围营造得那么恰到好处。虽然有人说傅译本的语言习惯和现代人有些距离,相关的人名地名也和现在译的有差,但我觉得傅译本是别人很难超越,所以家里的另一个版本我并不想看一眼。
对我这样对欧洲艺术、文学、哲学、历史了解甚少的人来说,完全读懂这部120万字的巨著是不可能的。冗长的艺术批判、社会剖析,我真是读得稀里糊涂的。但书中的人物描写是极其成功的。文笔细腻,人物性格刻画十分精到。书中人物无论大小,都个性鲜明。作者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经常会让你会心一笑,觉得这些人就在你身边。而且在芸芸众生中,你也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说过,多伟大的作品,之于我就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诠释着真善美。那么多爱克里斯朵夫或克里斯朵夫爱的人都离开了,生活的不易,生命的脆弱,让我唏嘘和遗憾的同时,也和我所有的所有进一步和解,像克里斯朵夫那样:“一个人只能有什么爱什么,应当知足”。
莱茵河江声浩荡,那是克里斯朵夫不变的乡愁,也成了我的一个梦。就像读完《昨日的世界》一样,又一次向往欧洲了。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次深度的游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