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忙碌的论文时代终于结束了,安静的下午来写下这篇文章。之所以要写向死而生如此沉重的话题,是源于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太多众筹治病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是年轻人,让人唏嘘不已,这个时代到底是怎么了?是信息太发达让我们看到了众多人生疾苦还是这个世界给人类的命运总是开玩笑。
我是一个惧怕死亡的人,因为我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还有很多未知没有去探索,还有很多可望可及等待我去搜寻,我还对生命存在敬畏,还对这个世界报以热忱。
前段时间看完了李开复《向死而生》,使我很受震撼,震撼于生命是如此脆弱,但又支撑起非凡的坚强。
李开复曾任职于苹果公司,创建微软研究院之后转战谷歌,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帮助青年朋友圆梦,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再现了其在病中的所思所想,看到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和价值观。
“想想才隔多久,我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仿佛被禁闭于一间玻璃屋内,虽然可以看到听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属于我”
向死而生
的确,很多事情,发生只是一刹那,也许前一分钟还是无限憧憬和希冀,后一分钟却是悲观和绝望。依稀记得我在初二那年,爷爷查出患有胃癌,从小身边没有人得病住院,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无情的拉扯。我默默的坐在爷爷家门前的石凳上,在那儿想,为什么在我跑出去玩之前爷爷还好端端健康的一个人,等我回到家的时候爷爷就是个生死未卜的人了,当时特别不可思议,为什么可以变化这么快?为什么要去做检查?我想那是爷爷的心里更是说不出的苦难吧,就像李开复说的那样,外面的活色生香的世界瞬间和自己没有关系了,我成了一个孤独的框在玻璃里的人,众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
在爷爷生病期间,我无时无刻不想着要成为一个医生,一定要帮助爷爷挽留生命,因为我知道爷爷也很热爱这个世界,他也害怕失去,害怕死亡。我当时恨自己不能快快长大恨自己没有能力让爷爷看到生存的希望。没有希望是最无情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李开复是幸运的,他有地位,有文化,有资源。令人振奋的曙光是他可以研究自己的病情,就像是他坐在副驾驶上,可以掌握路况,医生的治病策略,用药思维,他至少并不是茫然无知的。凌志军在他的‘重生手记’书中曾说:癌症病人很多都是被吓死的,但医生绝对不是故意要吓你,只是有些医学上的说法,如果自己不弄清楚,就会自己吓自己。他可以把自己的特征跟检查结果相比较,虽然发现自己已然是淋巴癌四期,但整体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由于新医学指标对存活率预测有相当高的准确度,而他的情况又恰好是轻的,于是医生口中“顶多几个月的”的期限又变成了“至少还有好几年”又或者倘若可以好好照顾自己,更可能终生不再复发。
一线曙光,对于一个临死将近的人来说,是穿过迂回密道发现的身体密码,是一种重生的喜悦。
有些人总说“读书有什么用?”―――自救应该是最大的用处了吧!
因癌症辞世的复旦大学教授于娟,在生前日记曾写道: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大压力,买房买车这些诉求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换什么豪车,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自行车也快乐。
“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别人问及其抗癌心路历程时李开复给出的唯一答案,同时这也是劝世贤言。
珍惜和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永远不要透支和挥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