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就是命运。一个人常说的话尤其是那些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说的话往往透露着潜意识的语言。这种潜意识下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也就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高中的时候被老师选为了班长,我自认为自己会是一个好班长,我也把班集体打造成了我心目中最好的样子。这其中有很多波折,但总的来说算是自我实现了。直到毕业四年后的聚会,我们班都能有超过六成的参与度,应该算一个很值得骄傲的成绩了。虽然每次我都是一个一个发私聊邀请,但这至少也说明了大家愿意给我一个面子。同样的例子中也有一个反面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刚刚成为班长时不懂管理,一腔热血事必躬亲,想象自己是一个君王,管的很多管的很严,一直保持着权力的释放。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很多的责任都落到了我的头上。即使我分配下了任务,也很难不指手画脚,最终自己扛下了很大的压力。
其实预言本身并不能够带来任何效果,而是这个预言背后的行动。而达到目标需要不断地向着目标努力,付出精力和时间。预言能够实现的原因是在于自己对于自己所重复的内容的认同。在我当班长的精力里,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好班长,脑中想的都是一个“好班长”应该做的事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使我最初并不是这样,但是fake it till make it,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努力,去做出“好班长的样子”,最终也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好班长”。而与此同时,我当时对“好班长”的认识还很初步,没有任何管理的经验,对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的理解只来自于影视剧和一些浅显易懂的少儿读物(小的时候读书少)。所以我所实现的也就是成为了一个非常累的管家式的班长。这同时也是认知局限了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
前些年看过一本被炒得很火的书叫《秘密》,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吸引力法则”,简单来说就是要啥来啥心想事成。这种观点总是很荒谬又很诱人。现在深入一点了解了预言能够实现的原因之后可以对“吸引力法则”做出一点注解:首先,心想事成的关键在于心想,也就是说这是潜意识内认同的一个目标,是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如果不是真正的相信真正的“想”,而只是机械的语言层面的重复,预言就不会实现。其次,预言实现与否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行动,如果内心深处认同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举手投足间我们都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认同而做出相应的抉择。
所以,想清楚自己想要活成什么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内心深处的语言一直是“我不行”,“我很弱”,“我自己做不了这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多半就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原因是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为了认同自己的内在声音,我们会选择放弃、选择认怂。
可是怎样能够给潜意识输入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呢?首先要对这个形象有具体的认识。经常在不同的书里都会看到类似的练习,或是画出来或是描绘出来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又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些练习的本质都在于要有一个清晰的形象。潜意识的语言是图像,所以一个具体的形象至关重要。在确立了这个形象之后,需要做的就是体验。我们经常会听说“如XX附体”之类的话,这种附体,本质就是一种体验。不断地重复体验自己成为想象中的自己,强化这种体验,最终活成想象中的自己。
胡言乱语
本来可能也就打算做一个老老实实的程序员,却沉迷上了各种读书和学得到上各种课程,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刚刚走进新世界的孩子。有些视界打开了就再也无法无视了。
*文章受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第一周“自我实现的预言”中内容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