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所有作品】富兰克林践行群作品合集
第17周 语言本能 思维导图及知识笔记【何帆北大读书俱乐部】

第17周 语言本能 思维导图及知识笔记【何帆北大读书俱乐部】

作者: 荷语微光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17:35 被阅读5次

    《圣经》的旧约里讲过一个修巴别塔的故事。人们最初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希望联合起来,修一个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当然不干了,为了不让人们修塔,上帝让人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语言,变成各说各话,彼此之间难以沟通,只好各自散去。

    你还别说,可能真的有这么一回事。考虑到地球上的人类都是源自走出非洲的一小群祖先的后代,很可能我们最初讲的语言更为相似,到了农业社会之后,人们定居在不同的地方,才演化出了不同的语言。

    语言的演化会慢慢地再一次世界大同吗?很难。语言演化的趋势往往不是统一,而是分化。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沟通,也是为了制造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种语言中,又会有不同的方言,就算没有方言,也会有不同的腔调。人类的本性是要区分我们和他们的,语言是用来区分我们和他们的一种有效办法。

    乔姆斯基的观点不断变化,后来他还提出了“最简主义”。简言之,乔姆斯基相信语言一定会用一种最为简化、明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大自然是不会留下一堆边角废料的。不过,遗憾的是,像长颈鹿的“喉返神经”这样看起来笨拙的设计在演化的过程中俯拾皆是。

    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冗余。17世纪有位叫乔治·达尔加诺(Dalgarno)的英国人就曾经设计过一种人工语言,他相信自己创造的语言更简洁有序,比如,所有的具体物体都以n打头,如果是植物就用e表示,如果是可食用的植物,就在e的后面加上b。于是,洋葱就叫nebapa,大蒜就叫nebape,草莓是nebesa,豆苗是nebata。看起来简洁明晰,用起来就麻烦多了。你要是到喧闹嘈杂的市场上买菜,比如你要买洋葱,卖菜的很难分清你买的到底是洋葱nebapa还是豆苗nebata呢?

    你要是去问问工程师,他们就会告诉你,在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有冗余的,桥梁设计的时候有冗余,计算机设计的时候也有冗余,冗余能够增加“抗造”的能力,让系统更为稳健耐用。语言也是一样,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冗余,看起来很不经济,但实际上却能够避免出现误解。

    以言取人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译文是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由于他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四十万赵国降兵被秦军坑杀。这些充分说明了判断一个人需要听其言观其行。

    从这些例子中,你大概能够感受到,隐喻是从哪里来的。隐喻来自于我们对自然和生活的体验。隐喻源自我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生存经验。按照这个线索,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常见的隐喻方式。

    方位隐喻。我们站在天地之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上下前后左右,所以,我们有很多隐喻是跟方位有关的。比如,我们会说:“他努力地往上爬”,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他是个左派”。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文化中,甚至在同一个文化的不同时期,对方位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很多文化都认为上比下好,高比低好,但是,前和后哪个更好呢?左和右哪个更尊贵呢?那就不一定了。在有些文化中,未来是在前方,但在有一些文化中,未来是在后方。你看新闻联播,主席台给领导们排次序的时候,1号领导居中,2号领导在1号的左边,这是以左为尊。但是,古代的礼仪讲究的是以右为尊,左迁的意思是贬官了。

    本体隐喻。我们会把抽象的东西想象成具体的物体。现实中还有一些难以区分和归类的事物,比如连绵不绝的山,我们也会把它划分成不同的山脉。只有具体到可以归类,我们才能去量化、推理。所以,我们会看到大量的“本体隐喻”。比如,我们会说:“消灭贫困”,“追逐名利”, “她的自尊心很脆弱”。

    拟人。人是情感动物,我们会把非人类的事物转化为人。只有这样,才能直指人心,让打动人心,让大多数人明白。比如,我们会说:“祖国母亲”,“党的关怀”,“我爱上了跑步”。拟人的隐喻最容易让我们产生代入感,我们不仅会拟人,而且会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会说:“跟他争论,我从来没有赢过”,这意味着我们不自觉地把争论想象成战争。

    转喻。转喻常常是一种指代,比如,用部分指代整体,此物指代彼物。比如,我们会说:“我最喜欢听莫扎特”,“新房子让他很满意”。转喻的用处非常广泛,这说明,我们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认知这个世界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要说服别人的时候。怎么说服别人呢?莱考夫讲到,我们经常会在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陷入误区,我们有几个错误的信条。

    第一个错误的信条是:真相必叫我们自由。我们认为,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别人自然会接受正确的观点。人们都是理性动物,他们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事实告诉大家。

    第二个错误的信条是:人总是会从自己的利益思考问题的。每个人都是理性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事情是不合情理的。

    第三个错误的信条是:说服就是营销。当我们想向别人介绍一个观点的时候,会觉得这就像要推销一个产品。当我们向别人推销产品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介绍,这个产品的功能有哪些,价格多实惠,用起来多么方便。

    为什么这三个信条都是错误的?我的读者朋友们都已经知道,人不是理性的。人也不是总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选项太多人会迷茫,今日之我未必会按照明日之我的利益行事。我们购买一个产品,买的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背后的情怀。因此,成功的说服要跳出这三个误区,寻找一个好的框架。框架引导思维,人们往往是先有了框架,然后就只接受与框架吻合的事实。当事实与框架不吻合的时候呢?人们会丢掉事实,保留框架。

    低认知

    找不到合适的框架,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家兼心理治疗师鲍勃·利维(BobLevy)在塔希提岛上做过一项研究。塔希提岛上频繁出现自杀事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利维找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解释。他发现,塔希提人没有悲痛这个概念。他们感到悲痛,他们亲身经历悲痛,但不知道该如何名状这种情感,也就无法直面这种负面情绪。后来,认知科学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低认知(hypocognition)。低认知是说,你缺少一个必需的概念,无法用一两个词唤起一个相对简单的思维框架。

    框架和隐喻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选择。与其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人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总能作出对自己最有利地选择,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不管是在淘宝网上买东西,或是选择自己的政治信仰,都不完全是根据事实、逻辑和数据作出决定的,他们会受到框架、隐喻和故事的影响。

    无论你是要说服别人相信你的观点,还是要劝说别人购买你的产品,都不要只是去陈述事实,而是要找到框架,让框架引导思想。当你和别人辩论的时候,千万不要掉进别人的框架。你再努力地反驳别人的框架,最终都只会对自己不利。框架的背后是价值观。找到你的价值观,坚持你的道德信念,并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找到能够与自己的共鸣,才能让你胜出。

    四类关于语言的书籍

    第一类书是关于人类演化的。我推荐奇普·沃尔特的《重返人类演化现场》,其中有一章就是讲咽喉的演化的。我还推荐以前提到的一本书,迈克尔·加扎尼加的《人类的荣耀》。本周的推荐读物中,平克的《语言本能》和《思想本质》均讲到了语言的演化。

    第二类书是乔姆斯基的著作。我推荐的是诺姆·乔姆斯基的《语言与心智》,这是他的几篇演讲稿的汇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可以对照着看他思想的变化。说句实在话,乔姆斯基的书不好读,一是他的句法分析越高越复杂,二是他的思想经常变化。我还推荐尼尔·史密斯的《乔姆斯基:思想与理想》,此书对乔姆斯基的思想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三类书是乔治·莱考夫的著作。我们在周三、周四、周五分别介绍的是莱考夫的《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

    第四类书是我上周提到,但本周没有专门讲的书,一是布鲁诺·巴拉,《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认知语用学是一个冷僻但非常有趣的领域,鼓励大家去看看。二是乔治·奥威尔的《政治与英语》,这是一本随笔集,其中有奥威尔讲语言的一篇文章,我在本周略略提了一句,但没有展开,希望你自己再去读读。最后一本是余光中的《翻译乃大道》,我改为到下周更详细地再介绍此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7周 语言本能 思维导图及知识笔记【何帆北大读书俱乐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xi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