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真实是什么?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无问西东》
电影里的这段话狠狠地击中了我,我问自己,你明白什么是真实吗?你活出了真实的自我吗?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听到最多的教导就是要听父母的话,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听父母的话,爸爸妈妈也无数次的告诉我,他们喜欢“听话的好孩子”,所以,从小我就不需要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要听父母的话,就是对的,就会被喜欢,就会被表扬。在孩子的世界里,真实不是最珍贵的,父母的爱才是,于是乎,我就这样放弃了成为我自己,去做那个父母期待我成为的样子。
在电影中,看到一度迷茫的吴岭澜,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
1924年,吴岭澜(陈楚生饰)就读清华学堂,他喜爱文学,但在当时,“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于是,他跟随时代的浪潮,选择了实科。一次考试结束,成绩公布,他实科不列,文科全部满分,面对这样的结果,他感到困惑。梅贻琦老师找到他,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段对话,也成了电影主旨的点睛之笔。
梅老师问吴岭澜:“你读书为何? ”
吴岭澜答:“只知读书是对的。”
梅老师又问:“你英文国文都是满分,物理却在不列,为何选实科,而不选文科?”
吴岭澜答:“只觉得实科更有用些。”
梅老师问:“什么是真实?”一个设问后,梅老师给出了答案:“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便是真实。”
至此,吴岭澜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
1924年5月,泰戈尔访华,他在演讲中说到,“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梅老师的谈话,泰戈尔的演讲,最终帮助吴岭澜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在后来自己成为老师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多年后吴岭澜成了清华西南联大的教授。他回忆起泰戈尔那天的演讲对他的影响时说:“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十年前,我正读高二,面临文理分科时,我选了理科,理由是大学可选择的专业更多,当时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选择理科,意味着更多的专业选择,更好的就业方向。其实,我并不擅长理科,对于复杂的物理,难懂的化学,我没有天分,也没有兴趣,这样的我选择理科所造成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最终,在2年后的那个夏天,我拿着不太理想的高考成绩单茫然不知所措,一如站在榜前的吴岭澜,然而,我的生活中,并未出现一位像梅贻琦那样的老师。
后来,在父母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学医,这也成为了我今天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如今,每天穿着白大衣在病房与门诊间穿梭,常常是忙了一整天却想不起自己今天做了什么。这让我想起电影中的一句话,“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忙碌的工作使人疲惫,已无暇顾及其他,甚至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被忽略。关于过去,我没有太多的思考,对于未来的选择,我也没有自己的主见,直到今天,我依然找不到自我。
而现在,我需要做的是,舍弃沉没成本,重新思考,重新出发,愿我在成长的路上找到真实的自己。
最后,借电影里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