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海南黎族(下)——黎人的风俗

作者: 燕音羽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17:13 被阅读2次

    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各地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往往会出现很多误解。

    比如:

    内蒙古人渴了只喝牛奶,骑马上学,住蒙古包,学习的是骑马射箭。

    北方人从不吃米饭,天天吃馒头。

    贵州人上街都带刀,还会下蛊。

    诸如此类。

    当年我读书的时候,也曾经听同学讲过类似的误解。

    那时不像现在这样,随手上网玩手机游戏,因为网络带宽不允许我们玩这么复杂的东西。

    于是各种聊天工具、聊天室盛行,包括现在我们熟见的QQ。

    故事就发生在聊天的中间,对方对于我们上学的地方很好奇,问我们上学是不是出门没有公交车。

    我的同学也是个捉狭鬼,不假思索地跟别人说是呀。

    然后他又开始加油添醋说,我们出门的话,都是用骆驼作为公交车的。每次骑骆驼,只需要从校园里面割一把草当作车费。

    就这么荒诞的事情,对方居然也相信了,大概是我同学太过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在现代的今天,我们对于地域的误解还如此深刻,更不用提千年前中原对海南的印象了。

    周去非在写《岭外代答》的时候,也是抱着消除亲朋好友甚至更多中原人的误解的目的,来写作这本书的。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黎人,周去非对于他们的风俗是如何看待的。

    黎人的待客之道

    即使是到了现代,由于民族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不同,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也依然存在着好奇、猜疑和隔阂。

    南宋时的人们对于黎人的风俗也充满了好奇,所以周去非使用了非常长的篇幅来描述他们的风俗习惯。

    关于待客方面,周去非描写的应该是地位比较高的黎人首领的待客之道。

    在上篇曾经说过,从宋到清,各个朝代的政府从未放弃把生黎转化为熟黎。

    在这个过程中,黎人对于前来接触的汉人应该是持有一种保持怀疑的态度,这表现在了待客之道上。

    当客人到来的时候,黎人主人并不立刻接见客人,而是房屋内暗中偷窥。

    黎族船型屋(来源:naic.org.cn)

    如果客人俨然不动,没有做出一些探听消息之类的动作,主人就会让家里的奴仆拿出布席,请客人上座。

    客人在席子上坐下,过一会主人才会出来和客人见面。别以为主人会跟你打招呼,问你来干什么,他只会一言不发。

    接下来才是最考验客人的忍耐力的环节。

    主人会让人把酒拿上来,伴随着酒一起上来的还有“恶秽味”。“恶秽味”指的是什么呢?

    在《岭外代答》中,有一段是叙述两广某些地区饮食的文字:

    甚者则煮羊胃,混不洁以为羹,名曰青羹,以试宾客之心。客能忍食则大喜,不食则以为多猜。

    煮的这道菜其实现在在广西、贵州也很常见,它就是“羊瘪汤”。

    如果这样一道菜放在你面前,你的接受度是怎么样?你是否敢下咽呢?

    因此在宋朝的时候,“恶秽味”应该也是类似羊瘪汤此类的,中原人不敢吃的一些菜肴。

    作为一名客人,面对主人端上的“恶秽味”,吃还是不吃?

    如果能忍住生理反应,勉强吃下去,恭喜你,你将得到黎人主人的信任,接下来就会好酒好菜招待你。

    如果怀疑主人的用意,不吃的话,那么不好意思,黎人主人将会让人送客。

    黎人的习性、婚俗及葬仪

    南宋时代的中原人对于黎人乃至岭南人总是充满着偏见,这是由于他们极少和这些“蛮夷之地”的人接触造成的。

    另外当地经济相对中原来说比较落后,民风比较彪悍,也是可能是原因之一。

    黎人的彪悍,从周去非的描述就能看出,他给黎人的习性用四个字就能概括:性好雠杀。

    为什么周去非会对南宋时的黎人下这样一个评价呢?

    原因就在他们平时的表现上:

    一是亲朋好友的聚会。大家击鼓跳舞,欢聚一堂,三杯酒下肚后,主人请大家放下身上的武器装备,这时候大家应该都客随主便吧?

    但是黎人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仍然把弓箭和黎刀放在自己身旁。

    这可能和黎人的平时习惯有关,《岭外代答》中有一段关于黎人带刀习惯的分析可以看出。

    峒人、蛮人,宁以大刀赠人,其小刀必不与人,盖其日用须臾不可阙。忽遇药箭,急以刀去其肉,乃不死,以故不以与人。

    意思是这些少数民族佩戴的小刀是日常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被毒箭射到,他们用小刀把创口的肉剜掉,不至于被毒死。

    二是遇到仇人的时候,黎人也很彪悍。

    黎人遇到仇人,即使是亲戚家的仇人,都会把仇人抓起来,向对方亲属索取牛、酒、银瓶等值钱的物品作为赎金。

    因此不得不说黎人的这种彪悍作风的确会让中原来的人感到十分不适应,要用“性好雠杀”来形容他们。

    黎人的婚俗和葬仪在中原人看来也是十分奇特的。

    黎族男女(来源:中新网)

    黎人订婚时会折断箭作为誓盟。有商人到黎人家里住宿,如果黎人姑娘陪商人过夜,她的父母不以为耻,反而向邻居夸耀。

    这种“走访婚”的现象在回鹘、日本等地都存在过,这种传统一般存在于母系氏族社会中。

    婚姻以折箭为信。商旅在其家,黎女有不洁者,父母反对邻里夸之。

    在中原地区,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但是黎人的丧葬却不是这样的。

    黎人的亲人逝去的话,他们把家中的牛杀了来祭奠逝去的人,也不哭丧也不吃饭,葬礼上只吃生牛肉。

    等到入葬的时候,其他人抬着死者走,前有有一个人拿着鸡蛋扔到地上,如果鸡蛋不破裂,这里就是风水极佳的墓葬之地,他们就会把死者埋葬在这里。

    其亲死,杀牛以祭,不哭不饭,唯食生牛肉。其葬也,舁衬而行,前一人以鸡子掷地,不破即吉地也。

    黎人的文身传统

    在海南有些地方,可以看到一些年纪大的老妇人脸上会有文身的痕迹,这就要涉及黎人的另一项传统——文身。

    文身(来源:市县招商网)

    对于黎人文身传统的起因,民间的说法不一,但是研究发现各个部落的面饰是不一样的,而部落规定本族男子不能娶文有本族面饰的女子。

    由此看来文身应该是杜绝近亲结婚的一种手段。

    黎人文身的历史极长,在宋代时,中原人也说不清黎女文身的原因,因此他们就采纳了民间的一种说法,《岭外代答》中详细记载了这种说法。

    宋代传说黎女在脸上文身作为装饰,是因为她们多数长得美丽,但是这种美丽没有为她们带来好运,反而使她们被外敌掳掠。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节操的黎女就把自己的脸文上花纹,这种传统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来。

    到了宋代,黎女们的文身就和中原地区的及笄一样,成为女子成年的标志。

    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

    那么黎女是怎么文身的呢?

    黎女长到成年的岁数时,首先会准备好酒席,请亲近的女性朋友过来聚会,然后自己动手开始文身。

    文身的式样有花卉、飞蛾等形状,非常精细,再全部用淡淡的粟米状黑点来点缀。

    文身的效果怎么样呢?

    有晰白而绣文翠青,花纹晓了,工致极佳者。

    可以想见,脸上白皙的皮肤衬托着黛青的纹饰,纹路精美,栩栩如生,简直令人赞叹不已。

    但是文身这种传统也有人是例外的,那就是下层的奴婢。

    而在广西南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则是其他人不文身,只纹下层的女性奴婢,这是因为害怕她们逃亡,所以作为标记纹上。

    到此,海南黎人的内容就差不多了。《岭外代答》中关于黎人还有一部分记载,以后会插到其他内容再叙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年前的海南黎族(下)——黎人的风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yd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