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段时间皮肤出点问题,到医院就诊、拿药,内服外用没两天,几乎痊愈。想想自己之前因为懒得去医院,随便拿只药膏瞎涂,以至于一直不见效,确实好笑。
在感慨钱没白花、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同时,对症下药最为重要,药用对了才治病。换句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看病如此,读书亦然。
有的人读书,划线、折角、摘抄、拍照,睡醒一觉,一问啥都不知道。
还有的人一有时间就打开公众微信号,这篇点赞,那篇摘抄,收藏了一大堆,内心愉悦,感觉获得了不少。可回过头来一想,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其实,你只是看起来爱读书。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被太多的信息所包围,以前是想学什么看什么,而现在是别人推送什么,你看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好的公众号,系统地推送一些文章,可能对你而言还有点用处。可是自媒体时代,大号们大多追热点、赚流量、做推广,到头来,别人赚得盆满钵满,可你却什么都没学到。
2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对症下药!
也就是没有带着结合自身的问题去思考,思考该读什么书,思考该读书中的哪些内容。
别人给你推荐的书,给你提炼的干货,固然很好。但是每个人的问题不同,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作者们的理解和体会。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一样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一样的价值,对于我来说可能是蜜糖,是很好的东西,但是对他来说又可能是毒药。
读书应该从个人需求入手。
正如你想买房子,听完中介天花乱坠的夸赞,不会连房都不看,就直接买吧?
所以,缺啥补啥,哪里不会学哪里。
只有不断结合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有目的地读书,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终究是一盘散沙,永远无法实现聚沙成塔。
3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刘墉先生在谈到读书时,曾这样写到:
读书就像交朋友:有些书略略翻过即可,是点头之交;有些书必须精读细读,是知心至交;又有些书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爱侣。
总之,书不能由别人帮你读,朋友不能由旁人为你交,只有自己认识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很多惊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许多助益。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寻最佳方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只有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核心目标上,日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