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所谓稀缺,就是说资源有限。如何分配决策是由每个家庭企业共同决定的。经济学研究:
- 人们如何制定决策
- 人们如何互动
- 分析影响经济整体的因素
这些方面可用几个中心思想统一起来,即本章的十大原理。
1.1 人们如何制定决策
以下四个原理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
人们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常常要放弃另一种也喜欢的东西。决策制定要求在不同目标中权衡取舍。
人们组成了社会时也面临如:大炮和黄油、环境与GDP以及效率和平等 等取舍。效率指社会从它的稀缺资源中获得最大收益。平等指这些收益在社会成员之间平均分配。换句话,效率指经济馅饼的大小,公平是指如何切馅饼。
原理2:某事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其他东西
决策时要比较所有可行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某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其他东西。
原理3:理性人在边际处思考
理性人在给定的可行选择前提下,有条理且有目的地尽自己所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生活中的决策往往是连续的,如吃饭是否多吃一口,是否多学一小时等。用边际变动表示对某个已存在方案的微小增量的调整。理性人决策时通常要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有时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用边际决策则比较容易。人们对商品的支付意愿取决于额外一单位该商品所产生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又取决于人们已经拥有的该商品数量。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会去做。
原理4: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
激励在经济学学习中占有核心地位。激励指诱使或迫使人们做某事的东西。激励在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时非常重要,如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面对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在分析任何政策时,不仅要考虑直接效应,还要考虑由于激励引起的间接效应。
1.2 人们如何互相作用
以下三个原理讨论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原理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经济中的每个家庭都和所有其他家庭在竞争,国家也如此。但闭关锁国并不好,因为交易使得每个人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购买到更多种类的商品。
原理6 :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通过众多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买卖商品时的分散化决策完成。这些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中相互作用,价格和自利引导它们的决策。即仿佛有一只“看不见得手”,它的工具之一是价格,价格不仅反映了商品对于社会的价值,而且反映了社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价格变动指引着众多的买卖者达成交易,这样的结果在很多情形下都可以使得社会整体的福利最大化。每个人的行事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很多事又需要互助,这种情况下被“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交换利益各取所需,往往能有效促进社会利益。
原理7 : 政府有时能改善市场结果
学习经济学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理解政府政策的作用和适用范围问题。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效力需要政府制定维护相应制度。
- 需要法律保证人们的财产所有权:个体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政府的警力状况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行使权力的大小,我们实施权利的能力决定了“看不见的手”的效力大小。
- “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需要政府干预的原因有: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即大多数政策要么扩大经济馅饼,要么改变切馅饼的方法。
-
市场本身有时不能实现资源有效率地配置,称为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是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造成了影响。例如污染。
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势力:经济中单个/少数参与者对市场价格的显著影响力。而“看不见的手”通常借助竞争来约束自利。 - 虽然“看不见的手”能产生有效率的结果,但造成人们在经济福利上较大的差异。人们对某产品的支付意愿越大,市场给的报酬越高。它并不保证每个人基本的需求,故需要政府干预——促进平等。
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存在缺陷,学习经济学可以学会判断政府政策是否合理,判断依据是政策是否促进了效率或平等。
1.3 经济整体如何运行
决策和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了“经济”,以下三个定理讨论经济整体如何运行。
原理8: 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生活水平也不同。生活水平的差异可归因于国家间生产力的差异。生产力指每单位劳动投入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数量。生产力是生活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在分析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该政策如何影响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经济学训练可以帮助理解分辨错误观点。如破窗理论,窗户被打破的好处,如此谬论是因为只看到了已发生的事情,看不到本来应该发生的事。当某个项目带来的好处不是其本身的价值而是它创造或维持的就业机会,就是破窗谬论。真正的进步源于摧毁某些工作岗位。不应该计算工作岗位的数量,而应该使每个工作发挥作用。
原理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商品价格上升
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物价总体水平的上升。几乎所有严重通货膨胀或长期通货膨胀都是由于货币数量增长引起的。
原理10: 社会面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短期权衡
在长期,物价水平较高是由于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的,但短期的升高原因更复杂。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 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刺激支出总体水平提高,因此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 长时间较高的去求会促使企业提高商品价格,同时也会激励企业多雇佣工人、多生产产品和服务。
- 多雇佣意味着低失业率。
这一推理过程得到经济整体面临的权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这种短期权衡思想在分析商业周期中非常重要。经济周期指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不规则难预测的波动。
1.4 结论

如何阅读本书
- 上课前先阅读。
- 总结但不要划线强调。划线标记是一种没发动大脑的偷懒做法。好的做法是阅读完某节后花几分钟想一想,用自己的话总结。学完全章后与文末总结比较。
- 做做小测验。
- 不断练习。所用的新知识越多越能牢固掌握。
- 浏览网站 www.cengage.com/economics/mankiw
- 与人讨论,交换知识。
- 教教某人。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将它教给别人。
- 不要忽视显示世界的例子。
- 将经济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