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摘录】中国皇帝全传(260)---辽太宗耶律德光

【读书摘录】中国皇帝全传(260)---辽太宗耶律德光

作者: 中年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23-08-09 22:46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皇帝全传》

作者:善从

内容摘录

1、辽太宗耶律德光档案:

生卒年:公元902~947年

父母:父,太祖耶律阿保机;母,述律平

后妃:皇后萧氏等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在位时间:公元927~947年

谥号:孝武皇帝

庙号:太宗

陵寝:内蒙古怀陵

性格:睿智勇猛,仁孝圣明

2、辽太宗名叫耶律德光,是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契丹的第二位皇帝。他在母亲的帮助下,代兄承嗣。他称帝后带领契丹军继续征战南北,扩展疆土,使契丹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国家;他励精图治,推行了一系列定国安邦的良策,完善了大辽的政权体系。

3、天显二年(公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通过了契丹传统的新君即位仪式——柴册仪,顺利继位称帝,他就是辽太宗。不过耶律德光并没有改元,而是继续使用父亲的“天显”年号。他尊母亲为应天皇太后,封妻子萧温为皇后。为了答谢母亲的举立之恩,耶律德光还专门建了“断腕楼”,为母树碑,又将母亲的生日定为永宁节。兄长耶律倍让位后,一直受耶律德光冷落。他不免心中愤恨,就带着40多个随从去投奔了中原的后唐政权,并改名为东丹慕华,后又改为李赞华,最后死在异乡。兄弟俩的皇位之争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4、耶律德光灭唐立晋后,就回到契丹皇都,打算集中精力整治内政,厉兵秣马,为更大规模的南侵做准备。他在对外征战上非常野蛮,在执政治国上却是一位明君。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将皇都改名为上京,称临潢府;将原南京辽阳改为“东京”,称辽阳府;升幽州为南京,称幽州府。他建立了十分完善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制度。他还设立了两套统治机构,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系统。“北面官”系统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南面官”系统管理燕云十六州等地区的汉族百姓。耶律德光十分重用汉族士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将一些贵族的私城改为朝廷的属州,并派遣官吏治理,还改善了奴隶们的待遇。他还将于谐里河、胪胸河一带的土地都改成农田,劝导百姓耕种。在耶律德光的统治下,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契丹国势蒸蒸日上,逐渐从奴隶国向封建国家转化。

5、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后,契丹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可惜辽太宗耶律德光不但没有抓住时机积极安抚民众,反而骄横跋扈,残酷压迫中原百姓。他命契丹兵以牧马为名,四处劫掠,称之为“打谷草”;他还以犒军为由,大肆搜刮财物;他也并不相信中原官僚,就将自己的亲信子弟都委以重任。耶律德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激化了民族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许多饱受欺凌的百姓与残存的后晋义军一起,攻打州县,杀死辽朝官吏,坚决反抗辽朝的统治,耶律德光的政权很快就不稳定了。此时,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也趁机在晋阳称帝,建立了汉政权,史称后汉。耶律德光在中原实在难以立足,只好返回北方。

6、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四月耶律德光率领辽军退出开封。离开开封时,他对自己的失败作了总结。他说:“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这样反叛我!搜刮各地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作为一位帝王,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实在难得,不过此时他悔之晚矣。四月十三日,耶律德光行军至临城(今河北临城)就突然染病。病情很快就恶化了,四月二十二日,辽军行至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耶律德光就病逝了,终年46岁。

7、耶律德光病危时,远在上京的辽国太后述律平就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耶律德光去世时,正值夏季,天气逐渐炎热,尸体难以保存。伴驾大臣们都很惧怕那位威名赫赫的“断腕太后”,所以很发愁。后来他们听从御厨的建议,将耶律德光的尸体做成了“帝”,也就是干尸。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多喜欢食牛羊肉,为了便于存放,他们就将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做成不会腐烂的“”,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因为耶律德光是皇帝,所以他的干尸就称为“帝”,这样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木乃伊皇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摘录】中国皇帝全传(260)---辽太宗耶律德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di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