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时,岁华过半。
世人感概,一场秋雨一场凉;
诗人却道,一点芭蕉一点愁。
立秋的字面意思,是人站在一片秋叶之上,感知秋天的到来。
一片叶子见全局,一丝凉风知秋至,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立秋独有的感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说“物于此而揪敛也”,
世间万物,到了这一天,开始慢慢收敛起来。
古代仪式
在古代,立秋是朝廷到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的日子。周天子在立秋当日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随后回朝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等活动。
宋代的立秋习俗也颇有意思。立秋当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呼:“秋来了。”奏毕,梧桐如果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算是寓意报秋。
民间则会戴楸叶,人们在立秋当日,会把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又或者将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俗,再不然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迎接节气的到来,祈求平安吉祥。
立秋三候
古人云,一节有三候,一候为五日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风起,暑去凉来,此时风温变而凉气始肃。
最好的风,便是执一把蒲扇,望空中明月
轻摇秋意,明月如霜。
二候|白露生。
最喜山间清晨,人迹罕至,只身一人,独享清欢。
看朝雾起,白露生,草木长,清泉洌。
欲滴未滴,是露凝了霜,道尽秋意寒凉。
三候|寒蝉鸣。
秋风渐凉,寒蝉始鸣,
鸣着丰收,也传颂世间的离别。
喜悦也好,悲伤也罢,
终究不过是花开花落终有时,
大抵不过是万物四时皆有序。
晚风涤尘
抛去白日的毒热,夜凉风轻,吃罢晚饭,人们踩着月色,缓缓闲走。
晚间散步,是立秋最妙的步伐,听着蝉鸣,随意舒心。
月色抬头可见,晚风清凉,好像真的把焦虑琐碎抛却脑后。
生命就像散步,踩过疲乏繁琐,崎岖颠簸,缓缓前行,美好的事情总会随之而来。
草木知秋
秋天的景是以木显的。
木落见山容,壮阔之美。
春花夏草,秋林冬雪,好像随着温度下降,视野胸怀都变得烟波浩淼起来。
秋入横林数叶红,清秋的美是静谧的,柔和的。少了春之萌动,夏之燥热,冬之冷冽,却愈发显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韵。
是明净,是绚烂,是埋藏在岁月风骨里的温润与美丽。
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缝隙,晕染了季节的眉梢。
啃肉吃瓜
立秋,古有啃秋的习俗。
《岁时风俗》有记:“立秋食瓜,日咬秋,可免腹泻。”
现在的城里人,会在茶余饭后一家人围着吃冰镇过的西瓜。
而村里人则更洒脱一些,围坐瓜田里,边唠嗑边啃秋。
老一辈的人说:这样清暑气。
这一代的人说:这是秋天的仪式感。
立秋吃肉,也叫“贴秋膘”,是为弥补盛夏的苦。
暑热时人食欲不佳,可立秋的凉风一起,得补回些斤两。
汪曾祺这样写立秋:“立秋要吃烤肉,将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着,一屋子人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满屋烤肉香。”
在脂厚醇香的风味物质挥发中,立秋的生动鲜活跃然舌尖。
读书明智
以文学辞章自养,方得秋意之高远,
通幽明之理,达万物之道。
文学辞章如人间真善之物,
人的心性得以润泽,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深居一室,一杯茗,一卷书,一缕香,
便将喧嚣纷扰隔了去。
时至伏末,夏将结束,
立秋的到来,对于我们来说。
不只是感恩四时和自然赋予的更迭,也不只是去顺应它们做些琐碎的习俗。
更重要的,是面对新的时令,都能拥有一颗妥帖照顾生活的心。
立秋,试着在悲喜间活得通透。
愿你我:
好好生活,当下珍重。
化伏为安,万物荣华。
- END -
文案为道安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