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第四十章

作者: 梧桐雨_72fd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03:54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1、道者不兵。“夫兵者,不祥之器”。“兵者”指尖兵利器或指战争。战争一发受伤害总是老百姓,古有利器,今有原子弹、核弹、细菌战,这可是一瞬间毁灭性打击,这就是 “兵者不祥”的道理,“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种事情,用道德、善心、仁慈来感化人。

            另外,道有武器做后盾。试看每一个寺庙,不管是道家、佛家的,中间坐的是“佛”,旁边站的都是拿了武器的四大金刚,光讲道德仁慈也是不行的,这是道家的奥秘之处。

            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是中国古代的礼仪。君子是道德修养高明的人,以正治国,左边为贵;用兵的时候,右边为贵。左右是两个代号,左属阳,主生发,右则属阴,主戍杀。用兵的时候,非用“阴谋”不可,敌人如何准备来打你,你准备如何去打敌人,不使用阴谋诡诈不足以取胜。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1、道的本质如朴,即原木,朴实厚道。道的应用,即用朴做的器具,因其数量、形质、功用各取其名。

            2、知止不殆。大家都在追求更好、更快、更强,却不知无之妙,有之徼,做人做事要掌握尺寸,把握尺度,去奢,去泰,去甚。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智”以识人、辨人,自以为聪明人,“明”乃识己、察己,实乃明白人。知己知彼是明智人。生活中往往对别了解清楚,对自己知之甚少;往往看别人看得透彻,看自己糊糊涂涂。战胜别人为“有力”,足本来就有,仅靠武力,蛮力取胜却不持久;战胜自己为“强大”,是无中生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有了自知之明,他才能驱除私心,守住本分,才能立定方向,坚定意志,才能回到道,守住道。“富”乃富足,不仅是物质充裕,更是精神丰满,一如苏轼。生活中有些人往往“不知足,不知止”,追名逐利,握:思想武器,像匕首、矛枪直指敌人心脏。毛泽东称鲁迅为骨头最硬,最热忱、最空前、最伟大的英雄。

          3、勿露底牌。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保守机密是竞争发展的必要手段,商业秘密、单位机要、国家利器是军事、政治、经济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要有勿露底牌意识;做为个人也是如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1、无为而无不为。道创造了万物,顺应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不妄为、不强为。治国者无为,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可达到国家大治,百姓安定的“天下将自定”的理想社会。自我无为,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则,使自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过上自然平静的生活。

            2、宇宙、社会、人生是“实”、“有”,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是“虚”、“无’’,实与虚、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欲治实、有,必先守虚、无。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也就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这样才能够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1、老子有描述上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些“孔德”“常德”“玄德”等,都可以称为“上德”。

          2、上德之人,顺其自然,无心施为,无名无欲无为,心如太虚,空空洞洞,内不起有为之心,外不见有为之尘,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之人,表面顺应自然,实则有心为之,有名有欲有为,怀抱“不失德”之心,执着于德,无为而有以为。

            3、“仁”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为人处事。“义”为天下公正,合宜之理,按照人性法则有意而为。“礼”即由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也指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4、“道”和“德”属于“无为”;仁、义、礼属于“有为”,是背道的产物,层级逐渐降低,功用也逐渐降低。道和德为最高层次,其次是仁、义、礼。所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此处涵义略有不同。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1、美甘做铺路石。“琭琭”是描述美玉的晶莹光鲜,“珞珞”是描述灰暗的坚硬石头。美玉能获得世人的赞美,而坚石虽然不起眼但能作为地基和铺路石。有德之人不会总想去充当晶莹光亮的高贵宝玉,光芒四射高高居于民众之上。而宁愿去做灰暗坚硬的低贱铺路石,默默无言任劳任怨为万民服务,故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2、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指道之功用,如《周易》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讲的是官之道,就像毛泽东所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道德经》第四十章

            1、反者,道之动。一是相反相成。《道德经》第2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相反对立竞争,万物相互成长、成就。二是物极必反。《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第58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万物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三是循环往复。《道德经》第16章“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事万物如同大海打出的浪花,喧嚣而短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大海。

            我们不要总定睛在看得见的事,更应该关注看不见事。因为看得见的是短暂的,惟有看不见的才是永恒的。

            2、弱者,道之用。道在发挥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顺其自然,任由一切事物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而决不强加干涉,也不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留给万物自由的发展空间。道孕育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不使它们受制于自己的力量。如果天下的统治者能够顺应大道,效法大道的做法,以柔弱的手段来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必然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使其归顺自己。

              3、天下之物生于有。也就是天下之物生于“道”,《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无名落向有形有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在发挥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顺其自然,任由一切事物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而决不强加干涉,也不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留给万物自由的发展空间。道孕育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不使它们受制于自己的力量。如果天下的统治者能够顺应大道,效法大道的做法,以柔弱的手段来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必然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使其归顺自己的活动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第四十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iy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