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个有些抽象的概念:创造式思维和反应式思维。
这两种思维的不同,会大大地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举个例子来讲一下什么是创造式思维和反应式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学校、公司、朋友圈和其他各种的人际网络中,比如如果你是个妈妈,“妈妈”这个称呼里就包含了一系列的人际网络,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孩子”“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等等和“妈妈”有关系的其他人。
同时人们还会想到“妈妈”这个角色代表的职责,比如“要照顾孩子”,“要温柔、善良”,“要照顾家人”,“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等等。
如果你是一位“妈妈”,上面的这些个职责你都照单全收了,让自己去扮演一个大家期待的“妈妈”角色,而且觉得自己没得选择,因为我是妈妈,所以我就要......。那我告诉你个坏消息,你掉入了“反应式思维”的陷阱!
所以,反应式思维就是为了扮演好某个角色,而“不得不......”的思维,是一种社会化的思维。
反应式思维最大的坏处体现在两点:
1,让自己陷入一个“不得不......"的无选择窘境,进而抹杀了事情本来的乐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份儿工作,你不得不做,不管喜不喜欢,都辞不掉,时间一久,人们会被不喜欢的那部分怨气吞没,终日抱怨。想想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想大概要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了吧。
很多新手父母的矛盾,都是源于这种思维。
“你是当爹的,就应该帮我照顾孩子!”
“你是妈妈,你就该管孩子!”
......
2,情绪反复波动,引发身体病变——这点我想应该很容易理解,如果你一直处于以上那种窘境,情绪自然会反复,时间久了,你的身体也会受影响(可以参考“萨提亚五种生存姿态”)。
以上就是反应式思维的特点。
反应式思维的反面,就是创造式思维。
沿用上面“妈妈”的例子,如果你一方面清楚大家对“妈妈”的期待,但同时你也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妈妈,你清楚妈妈只是自己的一个角色,人生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它们也都是重要的。
比如你希望继续追求事业的突破,你可以考虑雇保姆来照顾孩子和家人,又或者你就是很希望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这是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哪怕失去了很多朋友聚会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但权衡之后,你还是选择与孩子在一起。
即便有些情况让你放弃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我看到很多年轻夫妻,在上海根本雇不起全职保姆,经过夫妻商量后,妈妈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在家做全职妈妈,但她同时选择了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去学习很多育儿的课程,能每天陪伴孩子,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成长,结果这段时光成了她最幸福,也是个人成长最大的一段经历。
拥有创造式思维,并不代表从此永远快乐下去了。你也需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夫妻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但每每这时,你会回到做选择的状态,如果现在的生活是你要的,你就会去面对困难,如果不是,你可以随时调整。
你会根据周边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选择,但同时也会考虑自己的需求,你更希望建立长期的,彼此有所选择的关系。
以上举的例子都是家庭中的例子,接下来我会用一些工作场合的思维,来区分一下创造式思维和反应式思维。大家来感受一下:
1,
创造式思维: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我,我都有存在的价值
反应式思维:人们要喜欢我,我才有价值
2,
创造式思维:需要的时候,我可以站出来指出问题,适当的冲突是关系中的良性循环
反应式思维:人与人相处和谐非常重要,任何冲突都会导致关系破裂
3,
创造式思维:人有无限的潜能,我希望激发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反应式思维:当我是正确的,其他人是错误的时候,我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4,
创造式思维:生命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发挥我的创造力
反应式思维:树大招风,不要出风头,小心驶得万年船
5,
创造式思维:只有真正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反应式思维:如果暴露自己的缺点,就会被看作弱者,弱者不被人们接受
6,
创造式思维:我希望能够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是一种人生的状态
反应式思维:这个世界只有失败者和成功者两种人
请问这些内心的声音,哪些让你似曾相识?它们是反应式的,还是创造式的?
如果有反应式的声音,你可能就会问,那我怎么调整呢?
首先,能够识别出自己的内心声音,就是迈出的一大步。但调整的过程可能会比较长,如果没有外部的辅助,可能要持续很久。我分享给大家如下两个可以自己做的方法哈:
1, 自己写心情日志:当天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你的情绪有起伏了,是什么情绪,你在想什么,你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Tips:
- 最初写的时候不要思考,回想起什么,就写什么;不需要每天写,有感觉了就可以写一些;
- 写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可以按照 “发生了什么——> 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情绪波动——> 内心的声音——> 进而你做了什么”,这样一个反应链条来写;
- 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反应式思维的影子了——哪些周而复始会激发你类似反应的情况,从中找出你的“固定的思维”,以及总是发生的反应方式。
- 之后找到替代的创造式思维——可选择的,照顾到你和对方的需求的新的思维。
接下来就到了第二个方法了:
2,找身边人给你反馈:
- 当你了解了自己周而复始的反应方式了,你可以和你的“搭档”沟通一下,说说你想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要这样做,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邀请他给你定期的反馈;
- 继续写日志
这样时间久了,反应式的思维就会慢慢转化为创造式思维。
当然如果你能够找到专业的教练,或者参加一些自我发掘的课程,那这个过程会更加有保障和缩短
反应式思维,和创造式思维一直都是很难解释的概念,在课堂上,我会通过练习让大家感受到两种思维背后的情绪不同,并且当场给与诊断、反馈,进而帮助大家识别出自己的反应模式。但通过纯粹的文字,把其中的不同说出来,还是第一次,其中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大家可以留言,我会尽量解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