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录一下班上小倩同学近段时间的表现。
之前跟大家分享过这个同学的情况,识字量很小,所以,听起课来也困难,我想先帮助她识字。先从读好学校的课文开始。所以,我一有时间,就让她到我办公室读课文给我听,适时地教教她。后来发现自己的时间很有限,于是,我一方面课堂上特别关注她,看到她认真的样子,就奖励她贴纸;另一方面与她妈妈联系,表扬了她的进步,并说出了我希望一起努力来帮帮她女儿的想法。小乐妈妈也很配合,说一定会支持的。
就在昨天,刚讲完一篇课文,我说:“小倩,你能不能读给刘老师听一听?”她抿嘴一笑,开始读起来,没想到她基本上读出来了,虽然不是特别流畅,但是只有几个字不会读,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我摸着头说:“小倩,你太棒了!整篇课文都读出来了,那是因为你上课特别认真的原因,老师喜欢认真学习的小倩!”她又抿嘴一笑,不好意思地把头低了下去。现在,她看见我,总喜欢远远地大声叫我:“刘老师!”然后,抿嘴一笑地离开。
我想起了小倩的几件小事。
那天上课了,大家都开始在课前三分钟朗读,可是,小倩却坐在位置上大声哭泣,一行行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很惊讶,忙过去摸了摸她的头说:“小倩,怎么了,哭的那么伤心?”她边泣边说:“我哥哥打我。”“打哪儿了,很疼吗?”“打我的背。”边点头边用手指了指她的背。我看了看她的背,也看不出什么来。就说:“你先去赖老师那里喝点热水,休息一下,待会儿再看。”她就抽泣着去了。过了有几分钟,又蹦跳着进了教室。赖老师功夫不错,一下子哄开心了。
还有一次,小倩的同桌举报说小倩拿了他的尺子。我就过去问小倩,小倩又哭了,说:“这个尺子是我的,是我妈妈买的。跟这个一模一样的……我少了一个。”我一听有点明白过来,接着说:“倩倩的妈妈买了这种牌子的尺子给小倩,但是其中一个不见了,那这个尺子不是小倩的,是小晨的,对吗?”我指着我手中的这个尺子说。可是,她又是摇摇头。表示这个尺子就是她的。“好吧,刘老师再去调查一下,这个尺子先放到我这里。”可是过了几分钟,她就又笑着拿出一把尺子来,对我说她找到了她的尺子。
果然,是一模一样,她没有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只是她就认为是她的。纯真的孩子,很可爱。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句话:“每一个孩子在进校门的那一刻,都渴望成为一个好人。”
听说她爷爷奶奶一起带了10多个孩子,父母经常不跟她们住一起,孩子间打闹是常有的事。那么多孩子,还是隔代教育,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其他教育的实施估计很难。
每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很有可能一辈子奋斗的终点就是某些人的起点。这就是大千世界丰富多元的存在。但是,我们能选择怎样渡过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得过且过,还是奋力拼搏,与自己的命运抗争,正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女主,那么压抑、痛苦的家庭生活,最终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跳出了那个不可回首的家庭,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
关键就在于如何让一个人有省察自己生命状态的能力?有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在这方面,我们老师能做的有多少呢?
值得每一个教师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