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美河南之行第一天第二站龙门石窟

大美河南之行第一天第二站龙门石窟

作者: 嫣然一笑1969 | 来源:发表于2024-04-28 22:36 被阅读0次

            走出少林寺景区,坐车沿着伊洛路向龙门石窟驶去。它是北魏时期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的,整个石窟历经十多个朝代长达1400多年雕刻而成。现存窟龛 2300余座、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在石窟面前行走不同的时期,最初雕刻的佛像,北魏受到汉武帝文化的影响,南朝秀气审美,佛像就是清秀了一点儿,渐渐变成方形脸,到了唐代以胖为美,圆形的脸。

          自然破坏(风化),还有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战乱时代,佛龛里的佛像有的没了,有的头被盗走,看了让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和惋惜。

          看到了网红打卡的剪刀手佛,依稀可见佛身上的彩绘,洞口门槛上雕刻的龙头柱石,拍照时没有拍到。

          还有音乐佛窟,雕刻的佛像精美绝伦,当时除了北魏的工匠还有欧洲的能工巧匠也参与其中,形成了民族文化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迁都到后)。

            石窟里最小的佛像只有两厘米,最高的高达17.4米,最高的是卢舍那大佛,根据武则天的容貌、风盈饱满的体态雕刻而成,据说武则天拿出了两万贯胭脂钱。卢舍那佛有智慧广大、光明普照的意思,龙门石窟的规模宏大,简直是艺术的宝库,石窟的风化,佛像的损坏也看到了历史的苍伤感。

          人太多,人挨人,人挤人,学往前走台阶越陡,观看了卢舍那大佛后,我们顺着它前面的台阶下行。导游跟我们讲,眼前的这条叫伊河,白居易的无字碑就立在东岸。

            中华文化的见证,每一个雕塑都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李白杜甫留下过足迹,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走在伊河桥上,两山对立,伊水中流,依栏远眺,远处一艘小船渐行渐远。环境使然,身未着汉服,人已穿越回大唐,几百年前,杜甫多次乘船回家都会经过伊河,他的诗魂能否留下半分,让我们也沾沾那份福气。            同时,也更喜欢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豁达的胸怀,他的品格全部体现在书写的诗歌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上写的就是杜甫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用怨恨对待任何一个人。

          遇到苦难时,用幽默化解调侃,“留得一钱看”。很有同理心,“唐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遇见困难想的都是别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自己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吹破了,他却想的还是普天下的百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大慈大悲,怎能不令人佩服?

            对于那个时代及他所处的环境,简直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对于当今的社会,也是人们渴望的,可遇不可求的,稀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美河南之行第一天第二站龙门石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ln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