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做职业规划的时候,用过SWOT分析,单纯套用“公式”,不理解含义,像个框框,用后就忘,感觉没什么用。
从宁老师这,我才知道,SWOT框架可以说是第一个进行战略分析的套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哈佛商学院的安迪(Andrews)和斯坦福的韩弗瑞(Humphrey)两位学者,一东一西,几乎同时提出了这个分析框架。
按照他们的想法,人们只要进行外部分析,理出机会(O)有几条、威胁(T)有几条,同时通过内部资源分析,找到优势(S)有几点、劣势(W)有几点,就可以依次组合,找出四种战略。
第一种战略,就是SO战略,利用你的优势、抓住机会。
第二种战略,是WO战略,是弥补你的劣势,通过改善自己,来抓住机会。
第三种战略,是ST战略,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企业面临的威胁。
第四种战略,是WT战略,就是将你的劣势最小化,或者快速弥补劣势,来规避威胁。
没有这个套路的时候,做战略分析的时候,无头苍蝇般,不知哪里下手,哪里是头
有了SWOT分析框架,大家知道了第一步先要进行外部环境分析。
依次进行宏观分析、产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还要进行客户分析,找到客户的价值主张,找到新客户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第二步,就是把机会总结成几点,1、2、3、4;威胁也总结出几点,也是1、2、3、4。
第三步,再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力进行分析,知道有什么资源,在价值链上,这些资源背后都蕴含着什么能力,什么是核心能力,等等。
第四步,把内部分析的结果概括为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也总结为1、2、3、4这样几点。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SWOT矩阵,然后,根据这个矩阵,你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自己该选择何种策略。
很多先前完全看不清的东西,通过这个矩阵就一目了然。
宁老师说,这就是管理学的价值!通过一个工具,先前完全无法把握的东西,就有了思考的套路。
即使是普通的管理者,借助于这个管理工具,也可以进行有逻辑的管理学思考,你可以由此上手。
这就是,SWOT分析的用处,沿着这个套路去看,可以帮助我们只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