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受到的教育,教导我们要乐于助人。因为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为了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课本上总是会举类似于“小王帮路边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奶奶过马路,回到家却发现这个老奶奶其实是自家的亲戚···”,这样的例子。
容易被自己的善良感动?这也许是答案!那时候,我深信不疑。后来大了,见的事多了,却发现,社会似乎在惩罚善良外露的人。
什么叫善良外露?路边有个老爷爷倒了,一堆围观的人中,你脱颖而出去扶了;路上有个衣裳整洁、面容精致的人,跟你说她来这个城市旅游,钱和手机都被偷了,能不能借点钱买点东西吃,你把钱掏给了她···
老爷爷或许是真的自己倒了,但他拉着你不放,说是你撞到的;美女感恩戴德地感谢你的善良,转身你看到她又在另外的一个人面前重演她的可怜···
我不敢说自己一定是个很善良的人,因为老爷爷我没遇到过,不敢说自己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上前去扶。但第二种,我却遇到过不止一次。第二次被骗后,第三次我直接请了对方去快餐店,买了份大概二十块钱左右的快餐,端到他面前。
我只能这样,花个几十块钱,让自己的善良能够比较安全的外露。但当善良外露,变成一种需要我们很审慎地去评估风险的行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微信朋友圈,相信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
《善良的人,最容易受伤》
《过分的善良,就是傻》
《没脑子的善良,比恶毒可怕一万倍》
···
这样的文章读多了,看谁都像是骗子,原本就小心翼翼的善良,就越不敢外露,怕别人骂我是个傻逼。
有时候被骗了,我也会生气,会拷问自己:我的善良,被人拿去践踏,我要是再行善,不是一个大傻逼吗?
后来,在遇到这些事,我会犹豫。有一次,跟朋友逛街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看上去像是半年没洗澡的老人,坐在路边乞讨。身前放在一个搪瓷杯,里面还有一些硬币。
容易被自己的善良感动?这也许是答案!我本想给个一二十块,但在人流中,我停顿了几秒钟。我要去在大众眼皮底下,做一个傻逼吗?
朋友看出了我的犹豫,想给就给吧,何必管别人怎么想。你想付出,不仅仅是因为他需要,更是因为你需要。
过后我才想明白,原来善良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到了快三十的年纪,我才明白,原来善良并不是为了给世界带来正能量,至少不全是,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心安理得。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在广州一条街道上,摄像头记下了这样一幕。
一位环卫工人突然摔倒在地。这时,一位学生妹妹正好路过。她停下来,看着环卫工人,就这样看了好一会,似乎在犹豫什么,但最后她还是没有帮助他,拖着箱子离开了。但她心里显然并不好受,所以频频三步一回头。
正在大家惋惜感叹之际,几分钟后,这位小妹妹又倒了回来。这时,她手里多了一杯水。她把水递给环卫大叔后,又再次拖着箱子离开了。
这次离开,她心情显然是舒畅了,步伐大而轻快,马尾辫甩得老高。
后来,记者采访了这名学生妹妹:你为什么又决定倒回来帮助他?
学生妹妹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我其实不是为了帮他,我只是为了我内心能安宁。如果我今天没有帮他,恐怕这一个月都会活在愧疚里。
我选择做善良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做了就会有效果,而是我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我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而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灵的需求。这样做了,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有时不仅得不到回报,还会换来带着敌意的误解,甚至是深怀恶意的骗局。既然行善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弊大于利,那我们还需要行善吗?
1963年,一个叫玛莉的女孩,就带着这样的困惑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何我帮妈妈把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捣蛋的弟弟什么都没做,得到却是一个甜饼,西勒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
容易被自己的善良感动?这也许是答案!西勒是儿童版栏目主持人,十几年来,他收到的「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已经不下前千封,但他不知如何作答。
三年后的一天,西勒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婚礼现场,新娘新郎互赠戒指时,都阴差阳错把戒指戴在对方右手上。
牧师发现后,幽默地提醒:右手已足够完美,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听到这句话后,立马醍醐灌顶。他立即给玛莉回了一封信:嗨,玛莉,还记得三年前的问题吗?很抱歉,直到今天,我才有了答案。
我希望你能认真听,希望你不要再为坏孩子得到苹果而耿耿于怀。坏孩子虽然得到了苹果,但你却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礼物,因为你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这世间有着太多骗子和恶人,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就把心里的那些个善意给掐灭了。
当你真正遇到某些不能立刻辨别的事,你要做的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评估善良之后的风险,给自己设定几个原则:
1、这个善意是我能承受的
2、这个善意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
3、行善时要注意公开且留有相关证据
如果做到了这些,那就去TMD“别多管闲事”,想帮就去帮,想爱这个世界就去爱这个世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