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开草
01
虽然微信语音已经具备「语音转文字」的功能,但那一长串的「语音」,存在感极强,还是足够把人吓得够呛。
且不论「吐字清晰」对于「正确转换」的重要性,光是那「直逼60秒」的数字和那一长串并驾齐驱、互争长短的「红点」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就足够让人心生颤抖。
就朋友间「日常闲聊」的语音而言,无所畏惧所谓长短,「语音内容」更是不具备让人心怀负担的可能。
可以「语音转换」,即使错字百出,不能完美对照,也是无关紧要。
更可以压根就不听,借以训练自身「糊弄文学」之功底:
「哦,这样啊!」
「是的,我认为你说的没错!」
这些,都大可轻易搪塞过去。
02
但「工作语音」就不同了。
且对于「工作语音」而言,冗长的语音往往不能具备「有效传达讯息」的功效。
对于严谨细致,生怕有所误解或疏漏的「合格打工人」来说,他们往往难以抑制内心强大责任感的驱使,他们往往会认真细致地就着「转换后的文字」,外加对「外放后的语音」加以逐句梳理,才整理出一个「所以然」,才敢大胆、放心地回复那句意味深长的「常用语」。
「好的,收到。」
03
尽管如此,「微信语音」似乎还是要比「语音通话」要来得好些,它好歹让人多了缓冲的时间来加以咒骂。
毫无预兆的「语音通话」,是让人猝不及防、心生恐惧的,是让「手机」都多了被怒摔和抛掷他乡的风险的。
但不得不说,这一切都「甚是讨厌」。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