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960312/30f05664ad6af8b3.jpg)
近日,和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朋友聊天,谈及前些天“大二学生因考试作弊被抓而跳楼”的新闻,他说了他曾遇到的两个案例。
第一个是位医生,某医科大学毕业,大二时就开始出现消极心理,不知怎么的,就是觉得人生失去了方向。直到大学毕业,接受父母的安排,进了一家医院工作。踏上社会,心理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用他自己的话说,生活非常被动,没有目标,没有意义,甚至有了自杀倾向。作为成年人而且是医生,他也知道这样下去很危险,就开始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帮助。
朋友试着和他聊天,得知他除了专业知识,其它方面知之甚少,甚至连自己的工作是否在编都不懂,而且也不打算去知道。谈及家庭时,他反复强调,父母对他都挺好,没有负面影响,因而,他有心理问题甚至自杀倾向,父母也并不知情。
朋友说,这是典型的目标缺失,沟通缺失,生存动力不足。
第二个是位在校大学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自杀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不加干预的话,很可能后果不堪设想。他说自己非常清楚这种心理的危险性,但就是控制不住往那方面想,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好像有某种力量引着他往高处走,走上台阶,走上阳台,走向窗户,甚至走向楼顶,每次都是关键时候猛然醒悟,很可怕!
朋友问他平时都有哪些爱好,喜欢看什么书。他说都这样了,书都快读不下去了,哪来心情谈什么爱好、看什么书。
朋友说,这都是闲出来的问题。
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一年轻小伙患了忧郁症,国内打不到工作,无奈去了国外,经人介绍在黑市打工,一段时间后回国,朋友见到他,丝毫没有忧郁症的样子,很奇怪,这位年轻小伙说,我天天那么忙,哪有时间忧郁?
人就是这么奇怪,太忙了,压力太大会忧郁,太闲了,没有压力也会忧郁。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60312/daf2f4af27a3faa6.jpg)
朋友说,两个案例都有一些共同点,个人方面来说,生活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及时沟通、释放情绪。外界方面来说,身在外地,出现问题父母无法及时察觉,学校同样不易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但因缺少必要的管理体制和干预措施,使得学生的负面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干预而恶性循环。 这样长时间累积下来,任何一点小小的刺激都有可能导致心理崩溃,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而一旦发生悲剧,旁观者要么怪学生玻璃心,要么怪家庭教育失败,要么怪学校监管不力,最终又回到挫折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话题上来。
不得不说,当今大学生的状态也着实令人堪忧,跨入大学,在法律上都已经成年人,都已具有独立的民事、刑事行为能力,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不管怎么说,仍旧还是个学生,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尤其没有了高考升学的压力,一下子放飞自我,很容易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迷失自我。这时候如果没有正确、及时的引导,就容易滋生不良心理。
这固然和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系,但也和教育环境分不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基本都集中在升学考试上,如小升初、中考、高考、高招等,涉及高校的改革似乎并不多。这倒不是抨击当下的教育制度,但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确实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
理论上讲,家庭教育在孩子18岁之前就完成了,孩子在高校期间,正是其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一般不在身边,这时候,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因而,学校的风气如何、氛围如何、管理体制如何等等,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三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60312/08014ea5e8a1fea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