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出品学兼优的孩子没那么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出品学兼优的孩子没那么难

作者: 君君Celia | 来源:发表于2021-06-20 20:36 被阅读0次

    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一群“自以为是”的“大人”,他们总是打着“逗孩子”的旗号,去跟孩子“开玩笑”:

    “你妈妈生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

    “你长得这么胖,长大怎么嫁得出去”

    “给你一块钱,你去打你爷爷”

    看着孩子被吓得不知所措的小脸,哈哈大笑。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会只简单的安慰下孩子“叔叔阿姨只是给你开玩笑”就过去了,还是和那些大人翻脸,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做了?

    很多家长都会选前者,毕竟没有必要为了孩子,得罪一个朋友。

    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健莉就告诉你,要做后者,就要宁可得罪朋友,也不“得罪”孩子。因为那些大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随意的一句话对弱小的孩子有多大的伤害。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是让孩子快乐,“捉弄”则是大人借由孩子的无知来取悦自己。做父母的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健莉的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被称为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这本书一经出版发行,就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畅销书榜前列,本书融专业性、实用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直接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开始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这本书是每个妈妈都应该去看的一本好书。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讲下这本书的内容:自我审视,你真的会爱自己的孩子吗?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受用一生的品格?“学霸”是怎么养成的?

    自我审视,你真的会爱你的孩子吗?

    尹健莉有个博士朋友,有次尹健莉去他家玩。他家2岁的儿子正在专心玩耍,没听见大人的话,没有打招呼。博士很着急,“小孩子不懂礼貌怎么行,我必须要把孩子的错误行为改正过来。”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我们很多家长遇到同样的情形,大多会选择和博士一样的做法。但是两岁的孩子还没有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互动概念,对这么小的孩子谈礼貌,无异于对牛弹琴。反而是打断他的行为,容易破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

    所以,你看,教育融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可以在琐事中教育到孩子,也可能因为对琐事的不在意或者是错误行动,反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伤害,提高爱的质量呢?

    首先就是要理解孩子。

    在医院的走廊里,不难见到因为要打针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小朋友们。很多家长以为他们是怕疼,所以一个劲儿地安慰孩子:“不疼不疼”,或是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把孩子按住打完针就好了。

    但事实上,孩子的忍耐力是惊人的。孩子哭,更多的是对打针这件事情的恐惧。

    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交流,就会让孩子少受很多痛苦。

    但是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首先家长自己要镇定,不要吓坏孩子。然后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针:“你生病了,很难受,对不对。打针会让你快点好起来。”

    还如实相告,他可能承受的痛苦:“打针会有一点点疼”,不要夸大,也不要欺骗他不疼。

    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勇气,“妈妈觉得你很勇敢,一会儿打针不会哭的,对不对。但你如果忍不住想哭,也没事。”

    这样孩子就能正确看待打针这件事,还会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勇气来。

    其次,在处理孩子问题上注意细节。

    小孩子们都会摔倒,很多大人在孩子摔倒之后,就会打小板凳,打地板,以此安慰孩子。然而这其实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是在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备别人,教给孩子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而换一种处理方法就会好很多。比如当孩子被小板凳碰着的时候,揉揉小板凳,安慰小板凳“一会儿就不疼了”。这样不会让小板凳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反而让它成为和孩子分担痛苦的好朋友,让孩子明白,互相体谅是双方的事情。而孩子的同理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有人会说,生活中太多这样的小事了,如果事事都如此在意,那多麻烦呀。

    但儿童教育本就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的正确处理方法,往往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很大,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受用一生的品格。

    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受用一生的品格?

    如果问,“什么品格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那一定是——实事求是。

    卢梭说“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极的,同时也是最难于实践的,因为这种道德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的。”也就是说,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那些杰出的人物,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他们的成果都根植于实事求是的土壤。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乏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

    那怎样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品格呢?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一位父亲是中学的高级教师,女孩从小被严格要求,成绩一直不错。父亲就想让女儿考上清华,这样“自己以后教书就有说服力了”。女孩参加了两次高考,都是几分之差,没有考上清华,去了另一所名牌大学。但父母依旧觉得没面子,整天唉声叹气。女孩考研时,又考清华没考上,申请两所国外大学也都没成功。于是,备受打击之下,女孩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父母的虚荣,终究害了自己的孩子。如果女孩的父母能一开始就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然而,人生没有如果。

    其次,家长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如果每次孩子犯了错之后,家长就比较严厉,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为了不承受父母的指责,就会选择说谎。

    一位博士妈妈,前来咨询女儿经常撒谎的问题。女儿经常丢三落四,父亲为了让她记住教训,每次丢完东西就会罚站。有一次,他们给女儿买了彩屏字典。结果刚买了一个月,字典就丢了,女儿却不告诉他们,反而一直编谎话,说借同学之类的。直到最终隐瞒不下去了,才如实相告。

    孩子涉世未深,很容易犯错。如果每次犯错,家长都大惊小怪,恨不得用一次责罚,让孩子吸取教训,永不再犯。

    这样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让孩子因害怕承受父母的怒火,而选择撒谎。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

    一些孩子因为父母平时的严厉,在学校里遭受了校园暴力,人身伤害,都不告诉家长。直到事情最后无可挽回的时候,家长才知道真相。

    “告诉他们有什么用,除了指责和打骂,我什么也得不到。”

    这是那些孩子共同的心声。

    心痛之余,我们家长是不是更应该深深反思。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说,这件事如果已经这样了,就不要去责怪了。有多少人能有这份智慧呢?

    有多少父母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反复地说“我早就说过……”,“我早就告诉你……”,这样的话,除了让孩子更加自责,也会关闭了孩子向你沟通、坦白之门。

    做智慧父母,就从少说这两句话开始吧。

    如果问,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父母心中优秀的孩子。“学习好”是避不开的话题,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学霸”。那“学霸”是怎么养成的?

    “学霸”是怎么养成的?

    尹健莉的女儿圆圆是妥妥的学霸。她品学兼优,年仅16岁就以超出清华大学分数线22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高考时,语文更是考到了140分的高分。

    尹健莉说自己的女儿不是“神童”,那这么一个“学霸”,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首先就是课外阅读。圆圆10岁的时候,已经读完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郑渊洁系列的童话数本,此外还有很多外国名著。

    很多人以为读书多,只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其实不然。就像圆圆,她不仅理解能力好,做事的成熟度以及认识问题的理解能力,也高出同龄孩子一大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简单的说,如果把学习能力的构建比如盖房子,那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就相当于“工程背景”——差别很大,但是不是不可以修正。而“阅读能力”就相当于是工具,就算背景比较差,通过工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

    那么从什么时候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答案是越早越好。

    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读诗,读故事。让孩子对那些韵律感兴趣。同时还可以边指着字边给孩子读,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能认得很多的字了。

    等孩子大一些,就可以引导孩子读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甚至长篇小说了。

    圆圆一开始也不觉得自己能读长篇小说,于是她妈妈就买了《倚天屠龙记》的长篇小说,每天自己看完给孩子讲。等到圆圆被故事吸引之后,就装作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看,引导孩子自己看。孩子看了之后,就引导孩子把关键故事情节讲出来。慢慢地,孩子有了成就感,书也就越看越多了。

    除了课外阅读之外,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学习的乐趣。

    比如,认字这件事。每次带孩子外出,看到有字的地方就可以指给孩子看,同时把意思解释给孩子听。“生活处处皆学问”,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能学会很多知识了。

    圆圆的数学就是在日常的游戏中提升的。爸爸妈妈在家里为圆圆开了个“小卖部”,然后扮演各种各样的顾客来买东西。在这样的“买”和“卖”中,圆圆就学会了熟练应用计算。而卖东西所得的钱,又可以用来教孩子理财,简直“一举数得”。

    学习本就是充满乐趣的,孩子们天生是喜欢学习的。如果孩子能一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就会主动去学习。而家长们要做的就是,维护孩子们学习的乐趣。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就是,不要再陪孩子些作业了。

    很多人说“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有些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差点没了“半条命”。但这样效果并不好。因为对孩子来说,这种“陪”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监督。需要被监督着才能做的事,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孩子就会慢慢对这种形式,产生抵触的心理。

    有人担心,不监督孩子就会忘记写作业。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放任他犯错,然后让他自己承担后果,他反而能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孩子如果因为贪玩忘记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下次他可能自己就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效果反而会更好。

    不陪写作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父母的付出感会降低。

    长期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就会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容易产生“讨债心理”。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或者习惯不好,就会说“我为你花了那么多时间,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会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也会产生负罪感,对孩子的道德培养也没有好处。

    其次,不要让学习和“惩罚”挂钩。

    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会罚孩子“把XXX抄写XXX遍”,当孩子学习成绩提升时,就奖励他“自由玩游戏2小时”。这样看似“赏罚分明”,其实确是在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

    因为我们一般会用“不好的事”来“惩罚”犯错的人,而用“好事情”来“奖励”某种做得好的行为。这种奖惩措施,不是在从侧面告诉孩子:“学习是不好的事,而游戏是好事吗?”这样又如何能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呢?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群调皮的孩子每天都在一位老人的院子里踢足球,老人喜欢清静,每每被这群孩子烦的不能安生。

    于是老人想了一个主意,他把这群孩子召集在一起,告诉这些孩子:感谢你们每天来踢足球,让我感觉很开心,我每天给你们每人5美分作为奖励。孩子们很开心。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说自己最近经济压力有点重,所以每天给他们每人一美分。孩子们还是过来踢球,但是已经没有原来兴致高昂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他给不起他们钱了。孩子们很生气地走了,说我们再也不为你踢球了。

    你看,明明踢球是孩子们自己的兴趣,但当这件事情有了奖惩措施,孩子们反而把它当成了任务,失去了最该保持的兴趣。

    有些家长也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成绩提升上去的时候就给孩子奖励,但是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关注点落在了奖励本身。

    所以你可以奖励孩子,但是不能因为他成绩提升去奖励他。

    好啦,我们来总结一下。

    父母对孩子的爱深入大海,但是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来爱孩子,首先就是要理解孩子,并且要注意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的一些细节。

    实事求是精神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品格,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并且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批评孩子。

    如果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学霸,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要养成孩子,而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

    养孩子容易,养好却很难。带你读育儿书籍,做智慧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出品学兼优的孩子没那么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ws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