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对于本篇文章的结论并不是完全认可。
李笑来老师想要表达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枷锁是:过度的追求安全感。我们要打破这样的枷锁,才能有进步与成长的空间。
可是在如何放弃安全感里,并没有给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是提到:不要跟缺乏安全感的人合作。
如果这个作为结论,那上述大篇的论述并不能做为结论的有力支撑。
李老师在”人生最重要的枷锁“一系列文章里,是在不断的澄清一个概念:
你所追求的安全感是什么?你要如何认清你所追求的安全感其实是你进步的阻碍。先认清了这些阻碍,接下来要做的是:一步步的脱离这些阻碍,得到进步与成长的空间。
对于追求安全感的定义,李老师依然是从注意力的角度进行观察给出答案的:
时时刻刻关注身边所有可以被关注的东西,而且非常害怕竟然有被自己漏掉的。
我感觉到躺枪,一年前的我,也是这样的:
一天不刷朋友圈,觉得自己被周围的生活抛弃;三天不刷微博,感觉被这个社会抛弃;五天不跟朋友聊天,感觉自己被社交抛弃。
我在焦虑,知道自己焦虑什么,我担心自己被抛弃,可我不知道如何缓解这种焦虑。
后来我使用的方式方法是:直接阻断掉这种焦虑,我不看朋友圈,也不刷微博,大概两三个月慢慢就好了,就跟戒掉某种瘾一般。后来再去看再去刷,也都是在时间可控的范围内。
一、不被时代抛弃的安全感
这一次的王宝强事件,让我有意识的观察自己和周围的这种动态,我想这也算是放弃安全感的一种做法。
- 同事A:早上一到办公室,就开始给我们讲,王宝强事件的进展和小道消息,发各种链接和图片。
- 同事B:通过王宝强的离婚事件,得出了婚姻中的如下结论。
- 我:他们讲的时候就听,附合一下他们的评论。有比较信得过的朋友发的链接,看事件的深度分析就看看,换个不同的角度解读。
之前的我,如果同事在讲这些事情时,我会跟着他们一起看链接,看图片,并参与热烈的讨论。
现在的我,换了一个视角,我没有看他们发的链接与图片,也不再参加他们的讨论。只在他们需要我发言时,应和几句就好。竟然,也没有什么不同。竟然,也没有太多的被抛弃感。
在这样的场合下,她们都想成为:自己是第一手信息来源的人,自己是最独特观点的一个。他们不需要听到别人的评价,附和就好。
我们再来看一下,李笑来老师提出的三大坑是什么?
莫名其妙凑热闹
心急火燎随大流
操碎别人的心肝
从上面的例子中,是不是有很好的印证呢?
我的同事,他们追求不被抛弃,他们被热点裹挟,站在更高一些的角度:他们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这是一种全视角的状态。
当下的科技,为”全视角“做了很好的佐证。
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知千里之外,甚至世界另一端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每一则事件并不孤立,蝴蝶轻轻扇动翅膀,也有可能引发海啸。我们拥有了全视角,也拥有了不被时代抛弃的安全感,可更多的影响是(单从这一层面来看):
他们不聚焦自己的目标,没有办法仔细观察,长期思考,他们长期间的被热点所吸引,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在自己在乎与关注的事情。
二、买房追求稳定的安全感
为了一套房子,为了满足周围人和自己所有的概念:该有房了,于是背负了很多房贷,再有好的机会,想想自己的房贷,想想自己的要面对的风险,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背负上这样的枷锁。
在我的观点里,这里其实有点打脸。
买房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是普通人最值得去做的投资。李笑来老师一再强调他不买房,也不提倡鼓励买房。同时,媒体上的宣传,马化腾,马云,丁磊,古典等这些商业人士用拿来买房的钱做了事业,现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想说的是一个前提:
他们有着那个时代很好的机会,他们有着比一般人更灵敏的嗅觉,他们是交付了一部分安全感的人。
可他们成功了,很多人打着向他们学习的称号,创业失败了。没有人分析这是为什么呢?
1,他们有清晰的路径规划。
2,他们进行对于行业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3,他们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冒险。
这里讲的有点绝对,且有可能在逻辑上不是通的。
举这个例子,也不过是为了反证,李笑来老师的印证:
1,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2,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期的观察,思考。
李老师在”得到“付费的专栏,更多的是更新我们的认知,形成大脑皮层的反射与沟回,而并没有给出更多的方法论。
这样的认知对于我来说,已经非常重要,难能可贵。只有把相对来说,自己脑海里的错误的认知去除,才更有可能将正确的填进来。
通过这个周一系列的文章,我得到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点,即放弃部分安全感:
1,对于他人的评价与眼光不必过分的看重。
2,抛却完美主义的假象。
3,将读书着眼于:可以使用上,而非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上,要重质而不仅仅重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