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凡凡,你今天喝水太少了。”凡爸把水递给女儿,女儿皱着眉头,不情愿的嘟囔着:又要喝水。
喝了两口,一抬眼,瞥见桌子上有块糖,便将水杯随手放在了地板上,颠儿颠儿跑了过去。拿起来想吃,又不敢,瞅了一眼我。
“吃糖牙齿会坏掉的,你记不记得《牙医怕怕》里面那个小朋友的牙齿,到时候去看牙医别怕疼啊。”我抑制住内心强烈的控制心,尽量缓和的说。
“可我就是想吃。”女儿拨开一小块儿,作势往嘴里放,却又怯怯的。
“你要是吃了,牙齿黑了,坏了,去医院别哭,别喊疼啊。”她听了果然默默的放了回去,悻悻的跑回垫子上,捡起地板上的玩具,愣了一会,又往桌子上瞅了瞅,看到我收走了糖,便低下头把玩手中的魔力磁。
她胆子偏小,我们不让她吃的东西,她很少会吃。一度,我觉得女儿是很乖的,几乎不看电视,吃零食之前会问我们意见,喜欢看书。
每每和朋友谈起孩子,都会略带自豪的说:我们家凡凡比较听话,不让她吃这些东西,她都不吃。
这一次也是一样,她确实没吃。
那时的我,以为自己是对的,帮助孩子挑选正确的东西,让她能够避开那些“坑”,在我认为安全又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她就会少走“弯路”。真的是这样吗?
02
“妈妈,我能吃香蕉吗?”
“你吃就是了,不用问我。”
“妈妈,我能吃这个吗?”
“当然能,以后不用问,直接吃。”
“妈妈,我想去上厕所。”
“不要问我了,你直接去啊。”
……
随着凡凡长大,以前的“听话”开始变得不那么让人喜欢。做什么事情都要问一问,甚至放在架上的水果,吃之前都得问大人。
即便心平气和的跟她说:宝贝,你想吃就直接去拿,不用问我们,好吗?孩子点点头,下次吃前还是会问一声,似乎已经成了习惯。
有一次,她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喜欢我?”
我想了想说:“你画画好,唱歌跳舞都特别棒,有爱心,听话……你是我女儿,哪里都喜欢。”
可能是夸的多了,女儿确实这些方面越来越好。不好的行为也尽量不做。
可我却总觉得这样的“乖”哪里不对。
父母觉得好的事,她会倾向去做好,获得认可;而那些不恰当的行为,并不是她自己认识到了行为本身的不好,而是大人不喜欢。
路是不是走弯了?我替她做的决定是不是太多了?她是不是活在了我给她限定的人生里?我开始怀疑。
03
“妈妈,我看会电视。”凡凡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拿起遥控器轻车熟路的打开电视机,看也没看我一眼。
1个小时过去了,她还在看,我有点儿沉不住气了,却一再的告诉自己:是你让她自己做决定的,是你说不限制她了,是你说不替她做决定,只是同意她做的决定。
我咬了自己一口,走回自己卧室,开始冥想。
30分钟过去了,我心情放松了很多,走出卧室,看到孩子已经关上了电视,正在一堆零食里胡吃海喝。我一口气没敢往上提上,又跑回卧室冥想去了。
“你这样一下子全都不管了,简直是两个极端!”爱人看到凡凡最近的表现,实在忍不住,对我的方式提出了严重的质疑。
“我只是想让她自己做决定,也是想允许她以各种样子存在。以前的我们一味的希望她好,却切断了她自己的体验。”
最好的父母不会切断孩子的体验,允许孩子完整地按照自身意志体验生命。而我们走的正好是相反的路子。
“你就不怕孩子这样下去,身体受不了不说,再养成一堆毛病,你看看,现在看电视毫无顾忌,吃东西也是,连正餐都不好好吃。”
老公的担忧我也有过,却也还是想放开试试。
“我明白你的顾虑,我也想过,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有其良性发展的天性,她近期会做些看似“无底线”的事,只是为了满足那段不被允许的需求。不会一直这样的。我不希望她这些不被满足成为她以后的人生中的坑。”
“妈妈,你喜欢我什么?”一天,凡凡又笑着问我这个问题。
我想了想,看着她的眼睛说:“我喜欢你,因为是你。喜欢你有时会乱发脾气,有点儿小可爱;喜欢你有时大笑有时大哭;喜欢你开心的时候会说你爱我,也喜欢你生气的时候会说不爱我了……反正怎么样都喜欢。”
凡凡听了,开心的使劲儿抱着我说:我也喜欢你,妈妈。一晚上搂着我亲了六七次。
这时,我才知道,当我看到孩子本身,她也才能看到自己。
04
“你最近怎么不看电视了?“看到凡凡在那坐着看想看窗外,我走过去问。
“也没啥意思,前几天特别喜欢看,这几天觉得也就那样。”
“零食也吃够了?”我看着架子上的吃食,笑着问。
“天天吃,都腻了,之前吧,你不让我吃,我就总想吃,现在呢,好像也没那么好吃了。”凡凡瞥了一眼,“还是妈妈包的饺子好吃,一会咱俩包饺子吧。”
“好啊。”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
《走出剧情》中有一句话:你敢不敢这样活,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不再妄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去看你是什么,而非你应该是什么。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其实放在孩子身上也是,我们敢不敢这样活,对孩子不再有任何要求,如她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