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迟疑观望,怎料是画中人。 ——题记
时过境迁,一生不过数十载,“所及之处皆成过往”。记忆只会愈加模糊,即使封锁于相片中也是饱经风霜,但唯有画作与文字,是精神的传承,是挽留时光的钥匙。艺术家的笔下,绘的是逝者如斯,绘的是世界之美。画能使人感触颇深,画风则是画家创造的精神之海,即使生命星陨,也不会被埋没。古往今来,绘画艺术依旧万古长青!
且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朗朗上口,由此不难想象到:青山坐落于云海,汩汩溪流却无声,常以为自己置于此境,却只能感叹画的逼真。这便是王维诗中的画意。绘色与作诗类同,同样是笔起笔落,而诗中意象皆为画中之景。
康熙二十八年,一阵寒风送来的漫天大雪,令恽寿平久久驻足门前,陡然望见星星点点的红梅花正艳,因而绘作。只看,那远处天光朦胧,丘壑幽折绵缠山色;向下,大江两岸梅花开,青松凛然不惧风;细赏,江岸梅掩着草盖凉亭,又见山下农夫挥锄刨地,遍地雪梅似浩瀚星空。如上皆为画中景,这便是绝迹——《万横香雪图》。正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即使恽寿平的工笔花鸟技艺已是登峰造极之境,然,世人在欣赏他的山水画时也常叹为观止。足以见得,绘画艺术除去画师本人卓越的技术外,“借景抒情”亦或是“托物言志”才是一副佳作的超群之处。
绘画也需要基础的牢固,除了单纯寄情于景之外,画师往往会选择与时俱进的题材,时代的变更也许对后世传承更具影响力,其主要在画风艺术的交流与借鉴方面必然充当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相比于西方新古典主义的表现,中国画是更注重人物独特性和风景塑造性的。就好比山水画中的“留白”就具有很大学问,南朝宋画家宗炳曾提出“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宗老隐喻山水之媚,其表现终归于“道”,之后又经道家、儒家、释家对虚实、阴阳、自然之色的深入认识,使流传千古的绘画技术——“留白”,具象化为云、气、山石、光、雪、水的表现上。所以,“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即画也”,大概是最贴合的解释了。
而如果部分人因此产生了一种对西方绘画嗤之以鼻的极端主义思想,那我认为这并不是合理地在为中式艺术“撑腰”。虽说西方绘画不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但动荡的社会也能造就又一批新式现实艺术——这便是西方风格产生的必然条件。 有人问:“假如你手中有一个红苹果,请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大多数人肯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红色,这太简单了。”实则不然。在限定的条件下,根据成熟的红苹果所处环境的不同,颜色也会随之改变,这便是绘画艺术的又一大境界——“色彩”。在西方的艺术圈中,与中国画大相径庭的是:西方绘画者往往更注重眼睛所看到的事物,细化剖析,追求完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传输思想。因此,自西方社会兴起,对于西画的评价总是一成不变的:理性且现实。西方印象派的奠基人——克劳德·莫奈,起初就是在进行静物绘画时发现,一支放在桌子上的苹果,它靠近桌布的地方并非是纯色的红,再仔细地观察,阳光照射到的弧面上,苹果的红射散成了黄、橙黄、橘等,俗称渐变色,而背光部分则有褐色以及与桌布混合的色彩。当莫奈激动自己发现这一现象时,却遭到了社会上部分人的反对:“也许是你眼睛出问题了…”、“苹果就是红色的,除非它坏了吧!”、“要服从人们的普遍认知,这个假设真是太荒谬了!”经此打击,并没有挫伤他的信念。最终,一意孤行的莫奈创造了新画派“印象派艺术”。1872年,《日出 印象》的现世,标志着一大流派的诞生。在克劳德·莫奈的画中,颜色相较与之前变得更复杂,令人疑惑的是在物体的阴影处总是会有与黑色不同的混色,这就是画的微妙之处——一种“隐藏在阴影中的色彩”。
清代范玑曾说“画以笔成,用笔既误,不及议其画矣。”一副作品的呈现不只局限于上文解释的留白与色彩两个方面,线条才是画的生命线。陈云先生曾表达“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这里我选择一视同仁,以篇概全。如今国际文化交流已经十分密切,艺术当然必不可少,而绘画的主体就是线条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就属林风眠的中西兼道艺术。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墨、线条、色彩和构图形式表达内心对自然物象的个性化艺术情感。在《秋鹭》和《鱼鹰小舟》中,线条的中西结合都是极致体现,无论是秋鹭还是鱼鹰他们的头、颈、脊柱均是一次画成,如若离近看,线条粗中有细,足以见得林老在绘画时的运笔流畅果断,而西方的绘画技艺体现在起草时,林风眠用西方的速写方式来运笔,线条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
画面构造,色彩,线条我暂且称其为“绘画三部曲”,这都需要画师们日积月累地沉淀才能进入专业对口这一概念,当然,每个人都又是独立的个体,对于绘画的认知各不相同,博物馆中展示的遗迹,客观来说:是我们通过画师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而生活中的艺术家可以是寥寥无几,也可以是应运而生,绘画有时单单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最为常见的是小孩子的乱涂乱画,那么请问这是否是一种艺术呢?毕加索曾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却要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孩童的眼中是纯粹的,看到的都是最本质最真实的世界。所以不得不承认,“生活处处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这一说法。
“似者得其形而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艺术的诞生源于人们心灵上的寄托,它并非绝对的而是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常言道“业精于勤,”但艺术则有所异。绘画与儒家圣贤推行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意同。一幅优秀的画作,如果只有高超的技艺表现而不具有画意,那么只能称得上和照相一样逼真。“唯深处大海,方见波涛汹涌”,要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则画意集成。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绘画是一首无声诗,它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五彩斑斓的生活,让时光的消逝有了具体走走过过的痕迹。我也是艺术的追求者,绘画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平日都是伏案一整天,钻研画中的奥秘,这看似是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但当你实施时,一切都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入画即如华、如话。古语云“丹青手笔,寥寥几笔,便能将万千世界收于尺幅之中”。但画之世界又异于现实,往往更容易将人拉入其中。艺术永远盛行于世,就如生活处处有学问,没有绝对的艺术,画者才是全局的主导。若想成就佳作,必达到“以身饲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