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老版《三国演义》很多丞相剪辑片段,画质清晰,难得。
丞相是我自小的偶像,一身正气、鞠躬尽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数理文科艺术全才。他算无遗策,他智计无双,然而上方谷让人痛惜、五丈原催人心肠。
多年以后,重新去看待,又有不同的角度。王朗说天命所归,未必不是事实。魏受禅于汉在正当性上是强过自行称帝的蜀汉的。而从经济实力来说,北方掌握了大部分资源,又有地主豪强的支持。蜀与吴被统一是早晚之事。除非魏从内部被攻破,如后来的司马氏代魏,司马家族内部又内斗不休。
越年长越来越相信天数,它是自然规律,也是客观条件。丞相之于上方谷是奇谋布局,然而已没有后招连环,或是替代方案,只有失败后返回成都的方案。明显是后勤实力跟不上。他已将有限的资源作最优匹配,其中的变量却超出了控制范围。
赤壁的东风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上方谷却没能如他所愿地燃起又一场大火。
如果那年冬天的赤壁没有来一场东南风,孙刘该如何破曹?
曹军挥师南下一举统一全国也未可知。历史会改写吗?可能会一小段吧。曹家注定代汉,没有了与蜀汉的对峙,司马家族也会在扫除各路叛军的过程中崛起。而后曹魏式微,司马氏代曹。这时魏已是正统的全国性政权,司马取曹而代之,原先归顺的各方必然纷纷叛变,天下重又陷入动乱。
如果上方谷丞相真灭了司马懿,是否就能直取中原?
孙刘联盟并不牢靠,如蜀灭魏打破平衡,吴必自危。其若在后方牵制,蜀汉未必成功。即便成功,也未必就能速取吴,划江而治若干年概率较大。其后,北方统一南方。
没有了司马家族,在统一过程中,也会有其他家族崛起。随着丞相老去,蜀汉继承人皇权未得巩固,有了曹家代汉先例,后来者自然效仿。天下纷乱继续。
所以,无论中间多少变数,历史的方向不会改写。
这一场中华大地的厮杀,写成文字、拍成剧是精彩的智谋、战争的艺术。背后,是百姓的斑斑血泪。蜀国几乎到了穷兵黩武,为什么一次次北伐折返,因为后勤补给不够。设若补给源源不断,何需折返?
更不用说三国归晋后司马氏家族的荒唐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生民如蝼蚁,他们没有姓名、不被记载。暗淡的刀光剑影中,我们记住了熟悉的姓名;荒芜的烽火边城里,没有人在意百姓是生存还是死亡。曹丞相写《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忘了他自己也曾屠过城,杀红了眼。
苍生的命运受制于王朝的气运,一个王朝的衰弱与终结总是伴随着动乱、争战、屠杀。个体的命运无足轻重。唯一庆幸的是华夏文明未曾中断,千年传承不息。
反观今天的台湾,自比东吴却忘了东吴最终被统。
能否和平统一更多取决于资本集团和知识精英阶级,民众随风倒已司空见惯。台湾的知识精英未必是贞烈义士,资本集团本质更是利益驱动。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自然倒戈相向。他们可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略和行动力,更无比肩江东的一代代辈出的英才。一旦美帝衰弱,恐怕不待大陆出手,自己便会跳出来喊他们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亲、是骨肉同胞。
夹缝生存的可悲,我们在隔岸或许无法体会,只能叹天意如此。
当真有一天中华放眼四望几无对手,才是危险的时候。没有了外部压力,内部的团结会打破,不同的群体出现各自的诉求。
回来丞相,一生运筹帷幄料敌先机,却让司马懿守株待兔笑到最后。可见人力有所不能及,在关键点上往往恰逢其时、因缘际会。而司马氏家族最终黄雀在后摘走北方的胜利果实。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世俗意义上,他们成功了。
所幸中国史观里有一个特别超越的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得源于太史公开创先例,将项羽与刘邦并列。
天有定数不可逆,司马氏家族虽得帝位,演足全套魏代汉的戏码,却取之不义,终不能长久。
天有定数不可逆,蜀丞相智计无双亦不能改写蜀国的命运,延续汉室。然而在千载传诵里,人们记得他的,不仅仅是智谋,不仅仅是功业。更多的是,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风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青史留清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