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初夏时节,一天课后,任课老师向我反映了一个情况:放学的时候,我班里有一个叫吴亚军的男生,他不是从门口走出教室,而是从打开着的铝合金窗户上跳出教室的,而且,速度非常快!
应该说,这件事里,包含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着实让人担忧。但是,这些十五六岁的男孩子,调皮如猴、血气方刚,他们对此,普遍都会认为是小事一桩,完全不以为然。
那么,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该如何让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有所触动,并纠正这种行为模式呢?为此,我思索了一阵子,暗暗在心里打定了主意!
下午上完了课,我将吴亚军叫到了跟前,先简单证实了跳窗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当时有不少目击证人,所以,他虽然只能供认不讳,但也即刻就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爱咋咋地的架式来了。
出乎他的意料,我问:“我想知道,你不走门,却跳窗的原因是什么?”
他答得倒也痛快,就一个字——“快”!
我故作不信,说:“是吗?真的快吗?我不信。”
继而,我转向全班同学,对他们说:“大家说说看,是不是跳窗比走门更快呢?”
学生都说:“是的。”
我又问:“那能快多少呢?”
学生们都开始摇头,有的说:“也快不了多少。”
这时,我不慌不忙地、从兜里掏出了一样东西——秒表。(那是我特意到体育组去借来的)
全班同学一见之下,立刻明白了我的用意,一下子哄堂大笑起来,并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说:“测一下,测一下!”
于是,我继续说:“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测试,请吴亚军同学参与,我计时,班长做记录,看看是不是更快、又能快多少,同学们一起给吴亚军加油,好不好?”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给出了响亮无比的回答:“好!”
而肇事者吴亚军,虽然肯定不太乐意,但当时众目睽睽、群情激昂,他也无法推脱,只好应战了。
接下来,教室里就沸腾起来了!
在既紧张又活泼的气氛中,我们一共测试了三次,取平均值加以比较,结论是:跳窗出教室比走门出教室要快3.5秒。
测试完毕,我让大家各就各位,并把3.5秒的数据写上了黑板。
指着这个数据,我问了当事人吴亚军一个问题:“这3.5秒的时间,你有没有用它来做有效的劳动?比如:背一个单词,或读一句名言等等。”他倒也很坦率,说:“没有。”
我转向其他同学,问:“如果是你们,这3.5秒的时间,你们会不会把它用于有效的劳动?”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
然后,我便让学生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这3.5秒的时间里,可能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患呢?
这下子,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再一次地活跃了起来,学生们纷纷或坐或站地发言。
我一边听,一边将他们的发言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上可能带来的损失,另一类,则是精神上可能带来的伤害,并一一在黑板上写了下来。
这下子,我所担心的不安全因素完全由我的学生讨论得出,事实上,“众人拾柴火焰高”,经由他们集体讨论的结果,比我之前的预想要丰富和完整得多。
当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隐患都量化在大家的面前时,我便让学生们动动脑子,找一个词语来对黑板上的内容做一个总结,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立刻找到了一个词——“得不偿失”,这个词语随即就得到了大家由衷的肯定。
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但是,跳窗不一定会摔伤和骨折啊?”下面马上就有学生应和起来:“是啊是啊!”
我接过学生的话头,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出事不是必然的。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做的事,叫做——防患于未然。每年全国各地发生的数不胜数的车祸,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因为图快而引发的。一时的方便与快捷往往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到这个时候,教室里真正地安静了下来,很多学生都在默默地点头。
此时此刻,我乘胜追击,继续说:“刚才还有同学提到:跳窗的行为有损中学生的形象。他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以温文尔雅的外交家的风度征服了全世界,这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从‘一举手、一投足’上严格要求自己是分不开的。同学们,你们不是都很羡慕有气质的人吗?优良的气质,就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稳定的个性特点及其在行动上的外在表现。那么,你们在今天、在未来要向这个世界展示出一种怎样的气质呢?这是一个值得好好去思考和努力的问题啊!”
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的学生们,尤其是吴亚军,都陷入了沉思……
之后的两年里(那件事发生在初一),跳窗之类的行为风波就没有再出现过了。
后记:其实,这真的只是一件小事,作为班主任老师,其实完全可以只花几分钟的时间,把肇事学生训一顿,再给点惩罚,最后通知一下家长,然而,那却真的不是我要做的教育。
我要做的教育,是熏陶,是滋养,是引领,是关怀,是期待,是构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想啊,教育者的人生岁月里,最醇美的滋味,不就是在诸如此类的事件的处理之中,由辛苦与快乐共同酝酿出来的吗?
虽然世事繁琐,力有不逮,但每一为之,欣悦之意,便也足慰平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