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尤其是互联网上的舆论对年轻人的恭维似乎比过往任何时候都猛烈一些。
就连一家公司找不到什么证据证明自己有潜力活力有创意,就说自己公司里连茶水阿姨都是00后。
与从前刚好倒过来,对年轻人的吹捧已经迹近谄媚的反而是从前打压年轻人的那些中年人。这个现象和背后的原因,十分有趣。
粗略地归纳,可以将这些谄媚年轻人的中年人分作三类:收割者、假装者、焦虑者。
收割者。他们就像服装店里的销售员。你身材相貌一般但也想享受到米兰时装秀上模特一般的称赞,那你去买衣服就好了。店里的销售员一定会毫不吝啬地称赞你的身材,然后说你试穿的这件衣服从款式到颜色简直就像为你量身度造一样合适。
这部分中年人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讨好年轻人,在他们眼里,韭菜没有年龄的老幼,只有数量的多寡。
年轻人是互联网上冲动消费的主力军,当然就是讨好的对象。让他们对自己或者自己的品牌产生好感,接下来就是什么时候收割的事情。这叫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对于中年同类,他们则贩卖焦虑,然后用知识付费等手段收割之;对于老年人,他们则卖中国传统医学保健品。所以,他们真的是最没有年龄歧视的群体。
假装者。先看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开头的一段话: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所以,老年人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对于小孩子都比较宽容和喜爱。但中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就天然地多了一层敌意。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中年人对于年轻人的态度分成两种,一种是嫉忌批判;一种是嫉忌批判,但表面上不但不显露出来,还要偶尔用长者前辈过路人的角度向年轻人表现出宽容大度和赞赏激励。毕竟如果对年轻人进行批判会被人批判,不如表现出提携年轻人的引路者姿态收获一些赞誉,包括来自年轻人的赞誉,这还可以将自己有意无意地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
焦虑者。这是大部分普通中年人。从前年轻时还可以年轻作为一事无成的借口,现在连唯一的内裤也被扒掉了。那是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就像被赶下场的运动员,无论他们是不是还有足够的力气继续比赛。全世界已经默认了以年龄作为淘汰标准,过了某个年龄,就会被默认了丧失了体力和智力上的活力。于是他们只好千方百计证明自己还拥有这种年轻的活力,还拥有活跃的思想、新鲜的创意,而年轻的活力、活跃的思想、新鲜的创意被视为年轻人的专利,所以证明自己拥有这些的办法就是向年轻人靠拢。
只有那些无需要证明自己的人才不需要在意年龄。我们的生活中,第一个不幸的是要向世界向他人证明自己,第二个不幸是要按照这个世界定下的规则去做这个证明。处于这两个不幸中的人们不分年龄都有他们各自的焦虑与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