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单位的一位同事姐说,她是我朋友圈的忠实观众,刚刚把我的微信推荐给了新入职的一位小姑娘,想让她看看我写的一些东西。
这让我有一点小骄傲,但更多的竟然是:慌恐。
我写东西的初衷是记录,把自己看到的、遇到的一些真善美的东西传播出去,同时分享一些自己的日常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生存哲学,其中最多的是育儿心得。因为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相信我遇到的一些育儿困惑和难题,也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所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发出去,为家庭教育开展起一点抛砖引玉作用。
既然如此,那有了忠实观众和影响力不是好事么,“慌恐”从何而来?答:来自于“写得好”的标签。
我很怕这个标签,就像厌恶“文人”这个称号一样。曾经我对一位叫我“文人”的朋友开玩笑说:你是文人,你们全家都是文人。在我的认知里,“文人”就是只愿意动嘴皮子、抓笔杆子的人,是语言的巨人。我非常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我想做事。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军人,这辈子不再可能,但做事的初心一直没变。
《平凡的世界》中,临近毕业的孙少平对田晓霞说:“不知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去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我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或挖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断头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失火了,没人敢去救,让我冲进去,哪怕当下烧死都可以......”。这段话,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也曾无数次这样想过。
如今,人到中年,不再天马行空,相对务实一些,但对“文人”称号”的抗拒一点没变,对“写得好”的评价心存恐慌。唯一变的是,随着读书和阅历增多,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体悟,对“做事”的初心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起而行之,方乃青年”的追求基础上,尽量多了一点“三思而后行”,也算不愧对这一小把年纪。
上面这些想法,迫使我反思自己近来的育儿工作,结论是:言传多,身教少。这得纠正。教儿子不大吵大闹,我就不能大吵大闹,教儿子克服困难恐惧,我就得也克服困难恐惧,教儿子有耐心,我就得有耐心,教儿子自我精进,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就得自我精进,每天进步一点点,等等。做到了这些,才是父母真正的修行,到时,我希望能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叫:
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