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出仕的目的不是为了脱离贫穷,但有时贫穷得无法度日,也可以出来做官获取俸禄以维持生计,就像“娶妻非为养也”,但有时候也可以养的原因而娶妻。
这个“养”字该怎么解释呢?我认为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指生育,繁衍后代,唐代张籍《筑城词》中就有“家家养男当门户”的句子;二是指奉养父母,有个媳妇可以更好地照顾父母;三是养儿防老,结婚生子是为了今后有子女供养。
孟子没有说明娶妻的目的是什么,在儒家五伦之中,父子是最基本的人伦关系,繁衍后代是为了延续香火,永保祭祀不断,所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由此看来,这里的“养”不是生育的意思,至于是奉养父母还是养儿防老,却是无法判断。
孟子接着给出了自己的出仕原则,他说,如果是因为生计而出仕的,那不应该做大官,而应该做小官;不应该谋取丰厚的俸禄,为此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只能谋取一份基本的收入,养家糊口便可。那具体应该出来谋一份怎么样的差事是合适的呢?
孟子说,像出来当个看门人或更夫这样的差事就可以了。孔子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他尽心尽责,仓库的收支账目准确无误,这就算尽职了;孔子还当过管理畜牧的小吏,他也勤勤恳恳,牧场的牛羊长得都很肥壮,这也算守了本分。地位卑微的人,妄议国事,那是一种罪过;在朝廷里身居高位,而国家推行的政策不符合道,那是一种耻辱。
儒家首先倡道士人的社会责任,出来做官就要为天下谋福祉,是利他的,不是为了个人的荣禄而建功立业,更不是为了发财致富,那样就难免利用职权贪赃枉法,危害百姓,为祸一方。所以说,仕非为贫也。出仕是为了治国理政的,不可以把圣人之言当作换取钱财地位的工具,如果这样做了,为君子所耻。
但儒家同时也提倡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
既然出来谋一份差事是因为贫穷,那么能够养家糊口的一份卑微的职位也就够了,目的不是利国利民,那就不要妄议国家大政方针了,所以说,位卑而言高,罪也。
如果成为了朝廷的高官,居庙堂之上,就应该为国计民生殚精竭虑,而此时如果国家政事混乱甚至倒行逆施,那身居高位的这些人就应该感到耻辱,因为他没有尽到士人的社会责任,所以说,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追求崇高的事业,还是谋取待遇丰厚的职业,这对古代的士大夫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古代十几岁、二十几岁而成就大业的人比比皆是,因为他们从小在血液里就流淌着理想的细胞,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敢想敢干,勇往直前,有大抱负,有大格局。
可惜后来就本末倒置了,读书做学问就是为了举业,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升官发财。时至今日,谋一份好的职业成了大部分读书人的追求,奈何?士人的风骨成了珍稀物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工具被利用,直至被视为糟粕被抛弃。
【《孟子》简读之万章篇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