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T设计之scan chain

作者: 飞奔的大虎 | 来源:发表于2022-05-30 09:19 被阅读0次

    can chain的基本原理是将设计中所有的触发器连接成一条链,用统一的scan clk驱动,这样可以使用预先设计好的scan pattern用逐bit移入的方法送入芯片中,然后开启capture使能,这样每个触发器的Q端输出会传入他们所驱动的组合电路,scan chain中的下一级出发器D端会捕获这个组合电路的输出,然后capture失效,捕获到的每一级组合电路输出再被移出scan chain,从而在scan chain输出端得到一组结果向量,这组结果向量与工具预先计算好的预期(当然是与输入scan chain的pattern不同的)相比较,从而可以依据比较结果来判断芯片中是否有制造错误。

    这个是scan前和scan后的DFF,其实就是替换成带有scan逻辑的DFF,

    那么当scan_en有效时,scan逻辑就会从scan-in穿过DFF到达scan-out,

    多个scan DFF链接在一起就成了scan chain,链上有多少个scan DFF表示这条链的长度。

    如下图:

    完整的 scan chain过程:

    1。 对于时序电路 sequential 部分,选择scan mode ,shift in pattern , 然后shift out

    对于组合电路combinational 部分,首先选择scan mode , shift in pattern ,直接输入

    pi 的值,选择function mode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PPO PO 都稳定了,先比较PO 的值,

    再来一个时钟周期,capture ppo 的值,选择scan mode ,shift out PPO 的值

    然后下一条 pattern

    这里注意两点:

    工具会依据芯片结够生成多种scan patter和输出预期。scan pattern越多,则可以达到的覆盖率就越高。实际中当然是要求尽可能高的scan 覆盖率。

    scanchain的设计是为了侦测制造错误,因此它跟功能验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通常来讲,工具会帮我们做好一切,而且现在都已经有标准的scanable触发器库,我们只需要看最后的report就好。然而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scan

    coverage达不到要求,这就需要设计者依据report来修改design,以提高scan coverage。

    最常见的问题就两种:

    某个点不可控

    实际设计中,可能会出现某一级组合逻辑的输入端C并不是来自触发器Q端,这样都会造成组合逻辑的输出端不可控,这样就需要手工插入控制点(用触发器和MUX组成的C’点),以提高scan覆盖率。

    某个点不可观测

    可能某个组合逻辑的输出点O是没有接入到触发器的D端的,这样其输出点就无法被scan chain观测了,那么需要手工插入观测点O’,来提高覆盖率。

    注意:

    所有手工加入的观测点和控制点对于原本设计功能而言都是无用的,所以必须用MUX来保证其只在scan模式下有效。

    加入的观测点可能因为没有实际逻辑作用而在综合时被优化掉,需要在约束上加don’t touch说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49540263/article/details/11535196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FT设计之scan chain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pv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