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教研员,我经常给老师们评课,或者组织召开研讨会,给老师做讲座,基本上扮演的角色是“老师的老师”,但最近却让两个年轻教师给我上了一课。
1.从A处能否看到B处?
5月份组织大庆的几个老师参与了省教师发展学院组织编写教辅书籍,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的是,这次省院定调比较高,要求有知识重构和地理实践类专栏,老师们担心自己把握不好这两个主题,所以自己创新后都要发给我看一看。
责任担当,我自然是非常认真地审阅,然后不无保留地说出我的看法。老师们在按照我提供的思路整改后册主编又让我看一遍,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我看后心里有些不悦。
图片
这是一个新入职的姚教师的设计,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题后,我夸老师的思路非常好,但是要创设一个情境,再加上坡度陡缓问题,设计成从A点看不到B点?这样会特别有趣。
但是老师很显然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图,还是坚持用了问题“从山顶能看到A点却看不到B点?”
我当时很奇怪地反馈:在山顶上应该AB两点都能看到啊?
结果姚老师马上给我发回来答案:,并且怕我尴尬,还加上这样几句安慰我。
我一看图顿时意识到我错了,也突然想起自己在华山山顶上时确实有这样的体验,站在山脊处确实是看不到山下。
从示意图到我的实践都证明老师是对的,我没有教过高中,所以对这样的知识点没有特别注意,稀里糊涂地想成一般情况。但姚老师依然谦虚地说:看来太难了,我还是按您说的改成从A处看不到B处吧?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理实践题,应该保留这问,最后我俩决定两个问题都保留,设计成这样:到达山前,发现从A处不能看到B处?爬到山顶后还是看不见B处?这样问题难度递增有层次,又更能加重学生的好奇心。
反思:如果不是姚老师不想给我留下业务不精的最初印象,如果姚老师太顾及我的面子,那我就可能永远都错下去。以后遇到事情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的就否定他人,即使对方看起来错的离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问对方: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
事情也许不是你认为的那样,也许另有真相。
2. 想让老师们看到更短的录像课
这周一直在准备线上教学研讨会,为提高会议效率,我让展示课的两位年轻老师提前把课录好,防止出现会议现场网络卡顿、学生连麦等耽误时间的现象。
当樊老师把她的录像课第一次提交给我过目时,我一拉动时间条,发现是59分钟,远远超出我的30分钟预算,所以让她剪辑一下,她很爽快地回答完全可以,有一些学生等等待、做题的时间可以去掉。
樊老师第二次提交时时常是43分钟,我仔细地把课看了一遍,建议她再剪短一点儿,比如有一个环节是学生完成8道习题,中间的做题部分可以剪掉。
等樊老师第三次提交时,我发现课被剪成了26分钟,这次足足少了17分钟。当时心里一惊,有一种失落感:她的课有很多亮点,会不会把应该呈现的内容也给剪掉了?
当我说出我的担忧时,樊老师笑着说:有的地方实在舍不得剪,我做了变速处理。我顿时就心里温暖明亮了。我经常听书的时候就进行倍速处理,1.5倍、2倍加速听,怎么就没想到这个方案呢!
反思:如果不是樊老师想保住自己的心血结晶,如果不是樊老师够灵活、够聪慧,如果她严格执行我的“命令”,那损失可就大了!我应该是和大家讨论来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下命令,比如这样说出我的想法:怎么能想办法让课压缩到30分钟左右?
别陷在定式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只一种!
我非常感谢这两位年轻教师给我上的课,让我的认知有进一步提升。我也庆幸她们还年轻,还不世故,还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否则我可能要么保持原地踏步、要么保持无知的状态、要么成为让人嘲笑的对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