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問過妳們小小姨「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高中物理⚛️,妳會選哪個詞?」。當時我內心的答案是「測量」。我認為高中物理都是圍繞測量物理量來進行的,2⃣️鑫爸給妳們圈叔設計的課程也確實是圍繞測量來組織的。其實我心中也有過別的後選項,比如「撬動」。但看了 Brian Arthur 的《技術的本質》之後,鑫爸纔發現,「測量」也好,「撬動」也罷,都沒有抓住本質——捕獲現象。
現代科學無不是建構在一個又一個「駕馭某種自然現象的模塊」之上,就像電池🔋(放電現象⚡️)、輪胎(摩擦力)⋯⋯。這也側面回答了「基礎研究有什麼用?」的問題:妳要問我某一個發現有什麼用,鑫爸還真回答不上來,但鑫爸知道,盛各種自然現象這個池子一定很有用,∵整個技術體就是由這個池子構建的。
其實鑫爸早就知道,沒人能寫出比 Feynman 的物理講義更好的教材了,但最好的未必最適合。要讓鑫爸來寫,應該會以「人類如何獲取能量、認識能量、運用能量」為主線。介紹下物理學家解決問題的常用套路(比如 Cavendish 測引力常數這樣的對極微小量的測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