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来到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机会难得,倍感珍惜。
初次见到李志欣校长,为人质朴,待人友善。在这所学校里,每一处都设计得那样有文化,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够捕捉到学习素材。学校把每一寸土地都做了精心的策划,真是“寸土寸金”。看得出每一个细节都花费了功夫,都是智慧的体现。学生作品随处可见,成为校园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就每一个学生”、“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办一所学生不愿回家的学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服务于学生。在这样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学生们爱这里胜过爱自己的家。李校长在书中写到: 教育就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要教育者心无旁贷、静心办学,把里面的一件件小事做好,用一个个细节编织成“成就每一名学生”的伟大事业。事实亦如此,我们后来去参观密云二小和东邵渠镇中心小学,学校也是力求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最好,在细节之处见真心,让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
李校长在做讲座时说:“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有研究有收获,像农民播种一样,有希望,有硕果。”让我很受启发,后来还专门读了几篇关于此类的文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现在的教师不像农民,倒像是车间里的工人,每天机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出现了职业倦怠。这是长期工作压力作用的结果。其实,教师缺少的是自由,像农民一样的自由。一个农民该种植什么、庄稼何时管理和收获,是由自己决定的。教师也一样,应该拥有选择岗位的自由,开发课程的自由,采用教学方式的自由,评价学生的自由,时间的自由,空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等等。这样才能去做研究,有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在一个固定空间和时间里,天天重复课堂、教材,机械工作,必然倦怠。
其次,教育教学的过程要像农民一样充满期待。庄稼的播种、发芽、长大、收获,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期待的过程 。 我们要看到一个个生命、一天天地长大,而不仅仅看到一次次考试的成绩和分数。如果老师急功近利、违背规律,就会没有了希望,必然失去了幸福。
再次,教师一定要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农民经过长期的脚踏实地的耕种生活,建立起了朴素的人生哲学。教师也一样,要有社会担当,对民族未来负责,坚守着教师道德的底线,成为社会中的脊梁。
只有把教育当作农业,我们才能把每一个孩子当作每一粒还没有发芽的种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让这颗种子慢慢发芽、渐渐长高、静静开花,悄悄结果……
收获的不仅仅是新的教育理念,还有几位老师们精心准备的一节节触动心灵的课程。尤其想说的是于松健老师执教的《在柏林》。不仅课上的让人意犹未尽,在评课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他讲到: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四个核心意识:文本意识、文体意识、整合意识、资源意识。
我简单的总结了几句:课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环节,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给一节课找一个好的情境;课堂上不能以概念式的传输去教文体,要在活动当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有实际获得;要体现整个单元的意识,课文之间要有前牵后挂,要把学生当作读者,透过一个读者的视角,把读者阅读时的心路历程和编者在编写时的思考过程进行整合;要利用好已有资源,还要注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这些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从现在起,我要向李校长书中写的那样,努力做好一个管理者,管理好自己的见识,多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问道于学生、家长和同事;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学会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关注细节,不断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32182/1ce2893592ed6050.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