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可以覆盖你人生的每一件大事,择偶、选专业、找工作、投资、买房等等。上一篇文章《如何避免掉进人生选择的“大坑”》 对小鱼而言也非常非常重要,值得我自己反反复复阅读:
1、找出自己选择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努力识别出假设陷阱;
3、问自己:我判断选项的价值的依据是什么;
4、然后再列出尽可能多的选项,进行综合判断,学会组合选择;
5、一旦选择了一个选择,就应该把最坏的可能性考虑进去,然后反复问自己,最坏的结果能承受吗?真的能承受吗?
如果还是铁定选择这一项,就开始分步骤进行任务分解,保证执行,每一步结束时都问自己,是否符合我做选择时的价值观,保证行为和目标的一致性,不断纠偏。
如果选错了怎么办?

选错,意味着我们有点怂或者孬,承认自己的无能,确实让自信的成年人苦恼。
这时,可以告诉自己:发现思维BUG的大好机会来了。
比选错更可怕的是,掩盖错误,自欺欺人一辈子。心理学家说过,人是最擅长自我合理化的动物,最擅长欺骗的人其实是自己。
比如,找了一个不喜欢的工作,继而骗自己它适合我;待在一个不适合的婚姻里,即使遇到家暴或者大男子主义,也告诉自己,其实另一半还是有其他优点的。
为什么人不敢承认自己选错并重新开始选择?
人害怕沉没的成本,厌恶损失。
沉没成本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人会因为已经付出的太多而不愿意去改变。
比如,一个博士生在作出未来的职业选择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延续自己的专业研究,这是最符合他们身份的一个选择,也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已经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
人非常厌恶损失。在得到和失去的两相权衡中,大脑机制总是倾向于更害怕失去。
比如,获得100元的高兴远不如失去50元的痛苦来得重要。花了39元看了一场不喜欢电影,绝大多数人会忍受着把2个小时的电影看完,而不是选择在开场十分钟就离开。
卡尼曼提出“预期理论”。卡尼曼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
其实,人们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
重新的选择,是修正选择,而非推倒重来。
一个新的选择,可能颠覆原来那个关键的选择,使人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但也可能因为你的个人价值观或者初心而重新驾驶回曾经的轨道,不变的是你——这个核心,你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外界或者情绪、利益。
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发生某些我们期待,我们并不期待的改变,但无论如何选择,某些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的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法改变的印记,它变成经验,指导你今后的行为和思考。
在父辈那个年代,上山还是下乡,插队补员还是下海经商,一次选择确实很重要。当下这个自由的时代,一次选择的重要性也许被我们高估了。
采铜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珍妮·苏克的女性从小喜欢舞蹈,15岁被父母阻止而中断,后来她开始对文学感兴趣,获得文学博士,她渐渐发现文学研究领域不适合自己,转而对法学产生兴趣,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为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做过助理,37岁的她成为哈佛法学院首位终身教职的亚裔女性。
她说之前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研究的积淀对她的法学研究大有裨益,以前对文学的热爱为学习法学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
亿隆马斯克完成了私人公司发射火箭的壮举,与此同时他造出了全世界最好的电动汽车。此前,他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外人看来,他的三项事业是跨界,但是对他来说,三样东西的内在核心能力都是不变的,对人类进步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地创新探索的内核是不变的。
可见,其实不管做了哪个选择,
只要你内心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前提是你懂得自己要什么。

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没有人一辈子从未选错。我们有修正选择的权利。
当我们想到一个选择是可以被修正时,我们会变得更勇敢,更加专注于构建我们的价值观,关注自己内心的舒适感和自洽程度,会更谦虚地承认选择会有盲区,避免孤注一掷地选择,以及失败后的自欺欺人。
网友评论